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4藏戏阅读训练卷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课外阅读。
秦腔(节选)
贾平凹
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
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麦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 廖)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橡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技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 涌)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 jīn jìn)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 guǎng kuàng)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国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汉字或注音,画“√”。
【2】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话题的转变。 B.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C.表示插说。
【3】在文中用“﹏﹏﹏”画出有关陕西人外貌的描写。
【4】读完本文后,你知道陕西人生命中的五大要素是哪些吗?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被评论为“大喊大叫”的秦腔为什么几百年来依然兴盛?请说说你阅读选文后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理解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
木偶戏(节选)
①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 )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 )称“布袋戏”。 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②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1】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给加点字注音。
傀儡(______) 裨官野史(______)
【3】解释下面词语。
屡试不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名鹊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填空:
布袋木偶产生于___朝;经典传统剧目有《______》《雷万春打老虎》等;分为泉州的(________)和漳州的(_______)两大流派。
【5】从文中找出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用“ ”画出来。
【6】简要说明秀才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2自然段引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短文,说说你对“功名在掌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国还有一种和木偶戏类似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是人操纵兽皮或纸板做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它的名字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