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无纸试卷完整版(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 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 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 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 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 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 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 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
A. 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 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
C. 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 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B. 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C. “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科技
A. 受主流思想发展影响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C. 主要为各代政权服务
D. 存在理论总结影响深远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70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买办”受雇予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 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 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D. 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柏拉图认为,财产最大的好处是有了钱财不至于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从而不用担心鬼神的惩罚。这着重反映了他
A.追求享乐主义
B.强调人文精神
C.支持神灵崇拜
D.宗教观念浓厚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 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B. 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C. 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D. 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A.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内阁”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据此对明朝“内阁”理解正确的是
A. 协助宰相为皇帝提供顾问
B. 实为解决中央集权弊端而设
C. 批答奏章代皇帝决策政务
D. 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统计,1950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16152人,在7778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留学的学生中学习工科的有5179名。如按照苏联论著中的几个数字计算,中国留苏人员超过了20000名,其中包括在苏联企业里学习的人员。这一状况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B. 确立国家发展计划
C. 文化教育全面彻底中断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某歌词中写到:“五龄女子吞声哭,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此歌词意在
A. 提倡裹足
B. 推行断发
C. 废止缠足
D. 婚姻自主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建国初,年画和宣传画的创作,往往具有比较明显地政治意义。如图绘制于1953年,该宣传画反映的主题是


A.农民参加民主选举 B.志愿军从朝鲜凯旋
C.群众投身工业化建设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法律关系空间,在司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A. 罗马法十分完备
B. 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
C. 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
D. 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学者总结如下:

在所有制问题上

没有建立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

在计划经济的组织方式上

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有限性和分权性

在工厂的经营管理方式上

强调平等联合基础上的群众动员和民主管理


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试图以此说明
A.中苏建设模式的本质相同
B.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C.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完善
D.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具有独特性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A. 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 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 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研究认为,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哲学家对世界的研究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十八世纪则不同,欧洲哲学家考虑和讨论的却是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不是实际上是怎样的。这一转变反映了欧洲
A. 封建君主专制逐步松动
B. 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C. 宗教改革运动影响深远
D. 社会思想正发生深刻变化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康有为把西方的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中国儒家经书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认为社会历史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顺序前进的。据此可知,他眼中的“升平世”是建立
A. 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
C. 民主共和
D. 人民民主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爱因斯坦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其主要依据是
A. 提出外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观点
B. 证实物体运动速度与质量没有关系
C. 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其规律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工业化只局限在大不列颠。不列颠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的领先地位,禁止机器、制造技术以及技术工人的出口。”这主要表明英国
A. 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B.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维护工业垄断地位
D. 推行专利保护制度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由此看出
A. 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 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 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 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6年,历史学家范文澜以通俗的语言写成《大丈夫》一书,以“道德与事业并重,而着重点更在道德”的标准,选取了从西汉到明代的25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的大英雄,并“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这表明
A. 道德标准有助于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B. 史家应适应时代需要不断调整历史解释
C. 呼应世俗趣味的历史写作才能体现其价值
D. 史家对叙事对象的选择彰显了其价值取向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
A. 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 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
C. 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D. 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 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 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第一家咖啡馆出现在17世纪中叶的伦敦,到18世纪,伦敦、巴黎等城市的咖啡馆已经数以百计,在这里,人们随意地交流思想、议论时政、浏览最新的书刊和报纸。咖啡馆在当时
A. 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B. 促成了英国的议会改革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D. 开辟了公民参政的途径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 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 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 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 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1870—2010年全球资本分布表。图中二战后全球资本的数据分布可以表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发达经济体优势明显
C. 全球资本均衡发展
D. 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1年至1954年,中国只新增1个建交国,而从1955年到1959年,有尼泊尔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B.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
D. 印尼亚非会议的成功
2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教育从未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始终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忽视教育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中国的学校教育始终把“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而其他教育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可有可无。古代的中国,到了西周时代就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官学制度,经过秦、汉的发展,到了唐、宋,一套严密的官、私学制度就发展成熟了。春秋时期,由于官学衰落,私学发展,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也出现了与政治分离的趋势;秦汉以后教育对政治的依赖关系愈益加强,到了明清时代,学校教育只为科举服务,完全丧失了其独立性。
在西方的古代社会,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涉不同,学校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学校行政管理逐渐呈现多元化和自由化局面。教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而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为推动社会的前进服务。西方比较重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学校的课程设置既有人文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既有体育,又有美育。古代西方教育制度随着国家和民族的更替,教育的发展多次中断,多次另起炉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为了实行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御侮图强,清朝统治阶级中一些实力派人士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推行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以培养科技人材。他们开办了外语、船政、机器、军事等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这称之为“新教育”。……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并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课。由此看来,洋务派的军队和学堂教育是近代西方体育输入我国的开端,在一定意义上讲,洋务运动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承载中国教育近代化任务的洋务教育,在发展中表现为实践上的沉重滞缓和指导思想上的本土化取向,这既给在华教会学校留下插足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设置了障碍。
——上述材料编摘自百度“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社会中国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洋务教育的新内容,并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3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彭慕兰等“加州学派”学者认为中西方的”大分流”发生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彭慕兰等人的“大分流”框架包容了生态、市场、技术、制度等诸多历史因素,强调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彭慕兰等“加州学派”学者虽然考虑到了多种历史变量,但对技术演变在中西“大分流”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重视不够,因而推迟了中西方分流的起点。中西方的“大分流”始于16世纪。然而,如果从近代早期重工业演变的角度去审视“大分流”,就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的技术传统分化较早,而中国未能发展出某些关键技术,这直接导致了其无法孕育工业革命。技术演化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重面向的历史进程。
——严鹏彭南生《技术演化与中西“大分流——重工业角度的重新审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1.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通过修订总理衙门时代的旧有制度,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正规的外交官队伍。第三,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重,重视提高外交官的业务素质。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成功变革得益于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洋务运动时期的努力最终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中国的现代外交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哪里需要变、如何变必然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系,这就更要扩大中外交往以“广见闻”。一些国内重臣对推动外交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积极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