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年高一期末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总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语》中闪烁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篇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三,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乐感文化”相较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而言,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即孔子所理想的“成人之道”,并由之决定了中国“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由此可见,“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能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一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论语》在中华民族性格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乐生”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注重生生世世的生命和意义。
C.先由自己做起,就能使“共在”的“主体间性”具有意义、价值和生命。
D.“乐感文化”最终将“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问伤人否”“颜回乐苦”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B.文章采用引证法论证了人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下如何进行“乐感”的人性追求。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先引出论题再横向论证,最后总结论述,得出结论。
D.文章分别从“乐生”“乐群”“乐观”“乐感”四个维度解释儒家经典《论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感文化”比“罪感文化”更强调对此世间“人伦日用”的眷恋喜爱。
B.儒家“乐群”的生存智慧影响着我们对待父母、兄长、朋友等人的态度。
C.“饭疏食饮水”和“爱众亲仁”的生活态度是“孔子生活之乐”的体现。
D.“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媒体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的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比如说电子杂志等。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比如说将传统中的报纸、杂志、电台等,与新时期的互联网、手机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将信息集中处理,将不同形式的产品,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传递给需要的受众群体,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整体上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媒体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率,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解决问题,为媒体融合发展扫清障碍。
(杨连《媒体融合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材料二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多终端智能化的“万物皆媒”时代正在到来。内容消费的主入口将逐步通过跨屏、跨终端无延时衔接,VR影像技术的实质性应用推广将带来更多媒体变革,推动传播内容的高质量发展。主流媒体应充分运用革新力量引领技术发展趋势,带动行业机构、商业平台和个体用户等生产主体的融合与创新,更要把握技术前沿和运行规律,认识到主流接收渠道在哪里、内容生产主战场就在哪里。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中,主流媒体需要推出更多好作品,讲述更多好故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热情。随着互联网创作主体多元化,移动内容产品在实现极大丰富的同时,部分低质化现象也令人困扰,以量取胜亟待转为以质图强,营造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舆论氛围。
(武楠《用优质内容塑形铸魂》)
材料三
《华尔街日报》极为重视对全报社编辑记者视频拍摄和新媒体编辑能力的培训。《华尔街日报》告诉记者社交媒体、图表、图片、视频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思维,教会他们在网上发布新闻,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帮助传统记者向新媒体转型。《华尔街日报》把其世界各地的记者、编辑聚集在一起,他们请专业培训师教纸媒记者如何使用照相机、摄像机,让记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在街头拍摄采访,然后帮助他们分析拍摄的好坏。让每个记者学会做视频,教他们在手机上发布视频。新闻编辑则给参加培训的人员上课,讲授如何改变新闻的呈现方式。这样的培训能给记者很大的帮助,能让他们完成之前做不到的任务。
《纽约时报》非常重视打造专家型记者,他们的记者队伍来自不同的领域,比如财经记者有来自美联储的专家,法律报道记者有耶鲁大学毕业的专业律师,战地记者有来自海军的。这样的好处就是遇到某一领域的突发新闻,有专业背景的记者第一时间对新闻做出反应,就能进行报道和评说。《纽约时报》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员工在一个岗位待5年,就要调到另一个岗位,多岗历练;当然,也有一辈子待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成为某一个方面专家的。
(叶乐阳、苏航《美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1】下列对媒体融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融合是不同的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B.媒体融合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将形式不同的产品传递给需要的受众,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C.媒体融合是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和互联网技术有关的各个领域都适用这一种理念。
D.在媒体融合的潮流中,移动内容产品极大丰富,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媒体融合深度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终端智能化的时代到来后,内容消费的主人口逐步通过跨屏、跨终端无延时衔接,VR影像技术的实质性应用推广带来了更多变革。
B.主流媒体要推出更多好作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热情,营造积极健康、和谐温情的舆论氛围。
C.《纽约时报》的记者来自不同的领域,专业的背景有利于他们在第一时间对某一领域的突发新闻做出反应,及时地进行报道和评说。
D.《纽约时报》员工一个岗位待5年,就要调到另一个岗位,目的是在多个岗位进行历练,培养综合型的记者,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
【3】媒体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深度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沙拐枣
刘梅花
一丛,一丛,长得有房子高。显然,人家并没有把自己当做灌木。沙漠太浩瀚了,以至于沙拐枣长着长着,迷失在岁月里,以为自己是大树。
越长,越长不出激情,相反,沙拐枣有些放弃世俗的想法。沙漠好像是远离尘嚣,人烟缥缈。其实并非如此,沙漠里红尘滚滚,尘嚣一点也不比别处少。
沙滩蛇四处游走,光着身子。它一丝不挂并不是因为穷,而是为了和黄刺猬打架的时候不被撕破衣衫,那样显得相当不体面——它时时刻刻想着和刺猬殴斗。红嘴鸦儿虽然一身黑衣裳,只是口红浓艳,却依然端出鲜衣怒马的架子来,对谁都翻着白眼。沙蜥蜴是奔波的小贩,它们刨出沙米草叶子底下的甲壳虫,一些自己吃掉,另一些拿去卖给沙雀子。花腹鸟一只爪子蹬在枝条上,另一只爪子蜷在肚腹下,思忖着如何把自己的老巢从沙芦苇丛里搬迁到沙拐枣的枝丫上。沙兔子飞扬跋扈,它是职业杀手,专门咬断柠条的脖子。沙老鼠在深夜里四处流窜,散布谣言,偷野鸡的雏鸟,打洞找桦棒根,吮吸汁液……
沙拐枣早已厌倦了沙漠里这些世俗尘嚣。它不是很高大,但似乎在俯瞰着整个沙漠,以一种超然脱俗的心态对待光阴。它不想同骆驼蓬啦、黄毛柴啦周旋,和动物们也没什么交流。一般的寒暄、唠嗑,统统都不要,只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当然,也没什么冲突。它心平气和地吸纳沙漠里的露气,心无杂念。它的老枝子是灰白色的,一点隐约的绿气儿都没有。嫩枝子是石青色的,一节一节,以曲为美,拐来拐去。枝子上有刺,稀疏而不稠密。虽然是在茫茫大沙漠,也算是独居幽篁。心无尘埃,处处清幽。
沙拐枣很看不上黄毛柴总是缩成一团、战战兢兢的样子——怕风沙,又怕人类来收割,又怕鸟儿来啄、骆驼野羊来食。怕这怕那,偏偏又叶子繁密,招摇过市,怨不得会惹来麻烦。虽说有刺,但是沙漠里的动物不怕刺。天长地久,它们的舌头粗糙,胃口强大。毛毛刺算什么。沙拐枣可不一样,它的叶子本来是有的,后来一直收缩,收缩,收缩了三生三世,再后来干脆直接省略,决绝之极。它的叶子缩进枝条的骨节间,使枝条节间很短。没有叶子,它怎么呼吸呢?当年的新枝子就接替光合作用,又省水,又简练。沙漠动物们无处下嘴,单单是枝条,又老又韧,有什么嚼头呢!沙拐枣逍遥自在,一手搭在额前遮太阳,一手指着云的方向——虽然它手多,但两只也就够用了。
沙漠贯穿寂寥,贯穿粗暴,贯穿古今。沙拐枣不理睬这一切,它只贯穿自己的一生一世。它长叶子的劲儿省下了,全部拿来扎根。往下扎,往下扎,一刻不停地扎,三四米是有的。若是算起分布在浅表层四处蔓延的,几十米都有。总之,它的根往下扎扎,左扎扎,右扎扎,四处乱扎扎。
看似柔弱的一棵沙拐枣,它的根系在沙漠地层里有很大很大的领土,风撼不动,沙拔不掉。一旦遇上雨水,沙拐枣豁出老命一顿暴长,几天就能窜高一截子。沙生植物最怕被风沙埋掉,沙拐枣吸纳地层深处的水分,竭力往上拔节,一路狂奔。黄沙压一尺,它长两尺;黄沙压三尺,它窜出去五尺。总之,它心无挂碍,在风沙里强势逍遥地生长着。
当然,也有肥大的凶猛的风,它们一把操倒它,并且把沙拐枣的根拎出来,让它裸露在外。倒在地上的沙拐枣却很悠然。它知道,再大的风,也有退下的时候,哪有一直刮着不停歇的风,那样风自己就把自己累死了。
狂风一停,沙拐枣把根收拾收拾,裸露的根上生出新的根须,渐渐靠近沙子多的方向,锥子一样撵着扎进沙子里去。这个过程很快。增生的新株开始新一轮的扎根,圈地皮,生出茂密的枝条。浓密的枝条拦住黄沙,形成沙包,生长得更好了。沙拐枣虽然远离世俗,但喜欢挑战自己。
沙拐枣开花,你知道怎么开?人家就不开花瓣,直接就是一根一根的花刺凑成一朵小球,很小,很轻。世界上,也有刺开成花,真是令人惊讶。它开花也很恣意,浩浩荡荡一直开到六月,繁花似锦,极尽奢侈。开累了就收。花刺渐枯,果实渐熟。成熟的果实依然很轻,随风飘飞。果实有硬壳儿,有刺,可以保护自己,存留生命力,一旦遇见合适的环境,破土而出。借风传播,随遇而安,在流沙上也能萌芽拔节。
一种草木,强大到这个地步,简直可以孤独求败了。可是,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一位治沙老人告诉我,另有一种植物,比沙拐枣厉害,名字叫沙霸王。闻听此言,无端觉得沙漠深处,那种叫沙霸王的草木正在轰隆隆地生长,横扫着荒漠流沙。草木江湖,暗藏高手。沙漠世界,纷纭众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简笔勾勒了沙拐枣的成长过程。夹叙夹议的运用,有利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情感,使用“人家”一词平添了亲切幽默。
B.在作者笔下,沙拐枣之所以看不上黄毛柴,是因为黄毛柴本来胆子很小,又没有保护自己的本事,反而招摇处事,给自己惹麻烦。
C.“沙漠贯穿寂寥,贯穿粗暴,贯穿古今”运用排比的手法,突显沙漠的亘古不变与荒凉,“粗暴”一词强化了沙漠环境的恶劣。
D.通篇采用拟人、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笔法,赋予各种动植物以人的情感和思想;长短句的结合使用,使文章纵横捭阖,颇具情味。
【2】作者塑造沙拐枣的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内容,点出沙拐枣的某项优秀品质,并谈谈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祖言,仕唐黎阳令。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谓曰:“此卿故乡,所谓昼锦者也。”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节选自《宋史•王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B.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C.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D.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指国都。国都还可称为“京国”“京华”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京”“师”两字单用也可以指国都。
B.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皇帝登上帝位也可称作“践祚”“践阼”“登极”“登庸”等。
C.六师,周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也作为军队的统称。《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中即指皇帝的侍卫军队。
D.昼锦,出自《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昼锦”指功成名就后的富贵还乡之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祐擅长文辞,当时知名于世。桑维翰看到他的文章,称赞其文辞华美;入宋后,曾任知制诰和史馆修撰之职,他的文章也受到宋太宗的肯定。
B.王祐为官干练,善于排忧解难。宋太祖征讨太原时,军需物资运输不畅,王祐坐镇潞州后,运输线路畅通无阻,再也没有出现物资匮乏的情况。
C.王祐正直无私,敢于仗义执言。宋太祖让王祐取代符彦卿镇守大名,王祐却极力为符彦卿申述无罪,并劝谏太祖切勿猜忌大臣,勿蹈历史覆辙。
D.王祐通晓历史,富于远见卓识。宋太宗时,王祐知制诰,以宇文融排挤张说最终身败之事规劝卢多逊不要排挤赵普,后来果真赵普再次入朝。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芙蓉①
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②。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③晚,搴木④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注)①贞元十九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指斥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二十一年春,韩愈获赦,结果被调往江陵任法曹参军。本诗即在江陵所作。木芙蓉:又称木莲,落叶灌木,生于旱地。②水间红:指水芙蓉,即荷花。③官渡:即渡口。因古代渡口统属官府管理,故称官渡。④搴木•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搴:拔,摘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了木芙蓉的生长环境,由“寒露”一词可以推知它于秋季开放。
B.诗人在刻画木芙蓉时运用对比和反问手法,突出木芙蓉色彩红艳的特点。
C.木芙蓉与芙蓉同名纯属偶然,并非刻意要与芙蓉争名,足见其谦逊淡泊。
D.颈联由木芙蓉引发联想并运用典故,是为抒发对屈原的讴歌与赞颂之情。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的手法,暗喻凡事都有边际,而女子嫁到夫家却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及明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
(3)《离骚》中借用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刚正不阿、保持正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万古奔腾,浩荡东流。它是莽莽神州源远流长的生命河,它是巍巍华夏载育万物的母亲河。它纵贯6300公里,连接东部沿海和广袤内陆,流域覆盖11省市区,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这条流淌天地间的大江,用它_____________的生命系统,滋养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以其衍生出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精彩一笔。当前,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一体化、“一带一路”一起,成为区域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
“___________。”人们____________的诗句,蕴含着朴素的真理:上中下游共进退,中华儿女相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是长江的受益者,更是_____________的保护者,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建立健全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站在全局高度,协调统一。一条心,一盘棋,才能积每一个部位的“小胜”为长江生态治理的“大胜”;团结一心,握指成拳,才有“1+1>2”的倍增效应,才能唱好和奏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合唱”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协奏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天造地设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耳熟能详 义不容辞
B.鬼斧神工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家喻户晓 理所当然
C.天造地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耳熟能详 理所当然
D.鬼斧神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家喻户晓 义不容辞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奏响和唱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协奏曲”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合唱”。
B.唱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协奏曲”,奏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合唱”。
C.唱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合唱”,奏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协奏曲”。
D.奏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协奏曲”,唱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合唱”。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带一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著名建筑的屋顶采用了“薄壳结构”。
B.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D.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0个字。
成语尽管三言两语,可内容丰富,是浓缩的历史精华片断。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①____,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中;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憎爱情感。现在我们常用“②____”这句成语,表达对那些自作聪明、不知自己野心早已暴露的阴谋家的蔑视和愤恨,这句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殷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③____。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校报“佳作欣赏”栏目推荐了下面这首诗,请品读该诗,从形象、语言、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明推荐理由。不超过60字。
细雨
朱自清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复兴中学将举办“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征文比赛,高一(1)班为此进行了“热身”交流,李华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的韩信:韩信的最高理想是“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苏轼语),并以毕生的努力使之成为现实;面对恶少的当面羞辱,他忍受胯下之辱,成功后却任命那个让自己从胯下钻过的人在自己军中做一名军官;他早年贫寒,寄食于漂母,后用千金报答一饭之恩;他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最终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李华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假如你是高一(1)班的一名学生,听了李华同学的讲述,会有哪些感受和思考呢?请你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