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来中学2019年高一历史下期期中考试完整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 铁犁牛耕 B. 个体农耕 C. 刀耕火种 D. 石器锄耕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A. 男耕女织的特点
B. 富裕和谐的景象
C. 精耕细作的特点
D. 集体劳作的方式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图片显示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发行的货币。


关于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反映出商业环境十分宽松
C. 都是政府首创的正规货币
D. 货币改革是国家统一的需要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此限制被打破始于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因素是
A. 自然经济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出的手工业生产形态是
A. 工场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 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加
B. 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它们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北京是经贸中心
B. 闭关政策的影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区域商帮的发展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 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D. 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利推动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
A. 甲午战争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义和团运动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发动了“大跃进”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依靠“临近香港、背靠国内”的区域优势,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炸醒了沉睡的蛇口,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炮声中逐步崛起的是
A. 深圳经济特区
B. 珠海经济特区
C. 珠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
D. 上海浦东新区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提出,“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与这一评论直接相关的是
A. 三大改造的结束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将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表达错误的是
A. 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B. 都是在一定限度内对资本主义的恢复
C.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实际需要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
①公共汽车
②火箭的一级
③火车车厢
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 ①③④②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79年,李鸿章鉴于“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 ,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深感该物“实为防务必需之物”,当即雇佣丹麦技师,自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至天律架设,试通军报,结果“号令各营、顷刻响应”。横线处应该为
A. 电话
B. 邮局
C. 民信局
D. 电报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A. 电话
B. 汽车
C. 电报
D. 火车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 包办婚姻仍是普遍现象 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24.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二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划定广州十三行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
材料三 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

出口

进口

出超(+)入超(—)

1913年

3,384,088

11,094,775

—7,706,687

1918年

10,080,756

947,420

+9,133,336

1922年

663,290

18,059,756

—11,427,466



(1)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当时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特征的原因。

25.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26.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979年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为许多人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1992年《春天的故事》又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二 数据一: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
数据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增长6.3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标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材料三 浙江衢州人朱惠诚,在家乡种了10余年的地,最近他来到江苏张家港市塘桥镇,尽管干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农活,但他每月却能领到固定工资。在张家港,像朱惠诚这样的“农业工人”已有2万余名。
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表明,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有1亿多人,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工已成产业工人的主体。
多年来,随着农民工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条件得到改善,生活也越来越好,有的还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回乡创业,当了老板。
请回答:
(1)材料一《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农村进行的什么变革?本次变革的实质是什么?对农村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
(4)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经济与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筹建了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论坛,各界反响热烈。请为论坛设计一条宣传性标语(字数不得超过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