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9年高二历史下期月考测验免费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 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大宗伯第位于福建莆田荔城区梅园路中段南侧,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陈经邦的居第,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一品官级建造,坐西面东,共五进,每进九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加上两旁护厝,共有120间,俗称“百廿间大厝”。
大宗伯第位于福建莆田荔城区梅园路中段南侧,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陈经邦的居第,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按明制一品官级建造,坐西面东,共五进,每进九开间(三厅六房),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加上两旁护厝,共有120间,俗称“百廿间大厝”。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古代建筑
D. 科举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反映了
A. 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
B. 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
C. 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
D. 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燕国在历史上属于哪一类分封对象的封地
A. 功臣 B. 姬姓贵族
C. 商朝旧贵族 D. 夏禹后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 军事制度
B. 法律制度
C. 政治制度
D. 文化心理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和“家”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中所言的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科举制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学者指出,限定宗法制内涵的前提是肯定宗法制源于原始时代后期的父系家长制,这自然就会将氏族与宗族混同一致来看待。其实,宗法就是宗族之法。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宗法制的产生时间相对较晚
B. 宗族和氏族内涵具有一致性
C. 宗族的形成是宗法制产生的前提
D. 氏族是宗法制产生的基础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材料说明
A. 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B. 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 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D. 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A. 强化君主专制
B. 规范官吏从政
C. 树立法律权威
D. 加强中央集权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 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 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 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 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唐代赵蕤说,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这反映出
A. 古代政治制度总是相伴而生
B. 作者对早期政治存在一定的误解
C. 君主制度的目的为社会公平
D. 唐人对早期政治制度有深刻见地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曾命人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赏罚黜陟。并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这表明唐太宗
A. 注重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
B. 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及作用
C. 加大选派京官外任地方的力度
D. 收归人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 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了啦,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任命。这说明宋朝
A. 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B. 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
C. 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
D. 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 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B. 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C. 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变革,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以国政,此宰相职也”
B.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 “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D.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
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 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 《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 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初年,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方孝孺认为:“书之周官言六卿之职美矣。冢宰者,治之所从出也。宗伯典礼,司马主兵,司寇掌禁,司空掌土,皆听于冢宰者也。冢宰,治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由此可见他主张
A. 君民共治
B. 复立宰相
C. 废除皇权
D. 君主立宪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乾隆帝即位之初,以西北已无边患为由裁撤军机处,后又恢复;嘉庆和道光年间,通过建章立制使军机处进一步完善;在清末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军机处最终被废除。军机处的发展轨迹表明,清代
A. 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B. 君主专制政治制度达到顶峰
C. 官僚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
D. 时代变迁影响国家机构发展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
A. 雅典土地与资匮乏 B. 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C. 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D. 殖民扩张会带灾难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 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 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D. 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28. 详细信息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注释里说:“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下列与此观点相符合的评述是( )
A. 历史认识都是从现实出发的
B.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没有规律可寻
C. 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
D. 历史认识应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去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B.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罗马法基础》论述:“苏格拉底把法分为自然法和人定法,认为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是神的意志,具有普遍性。人定法是国家政权颁布的法律、条例、规定,具有易变性。无论是自然法还是人定法,都是正义的表现。”苏格拉底意在强调
A. 自然法与人定法存在区别
B. 人定法要符合自然法精神
C. 正义是立法的标准和本质
D. 罗马法要体现维护正义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地方自治的制度、习惯、规章、先例和自由的原则,以及广泛的民法法规,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这些都是罗马遗传给欧洲文明的要素。这表明
A. 罗马法为近代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B. 罗马遗传的原则并非都是优良的
C. 罗马法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D. 近代欧洲文明都源于罗马的原则
3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竟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