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2018年七年级上半期语文期末考试免费检测试卷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2)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3)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6)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他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形容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三 镰刀 怎样 散步 喜欢 外边 强壮 这里 千克 激动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冬天济南的喜爱。
B.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和袁珂的《女娲造人》都是童话故事。这种文体想象奇特,生动有趣,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
C.语文阅读课上,张尚总结:“以上是鄙人的一点拙见,若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句中的“鄙人”“拙见”“指正”都是张尚的谦逊用语。
D.学了《论语》后,李姿对同学说:“我爸爸今年是不惑之年,奶奶今年是耳顺之年。”由此可见,李姿的爸爸今年四十岁,奶奶今年六十岁。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宁德,这是一方山清水秀的福地,这是一片山海交响的热土。闽东山间弥漫着清新扑鼻的茶香,畲族少女的欢歌绵延在茶园,渔耕生活的欢忧翻腾在海天之间,闽东人民沐yù着共同奋进的新时代的春风。沧海桑田,这是时间的力量;滴水穿石,这是坚持的力量。带着不变的初心,闽东人民正在书写新时代的绚丽篇章。随着省运会的举办,这里更是日新月异。听,liáo亮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放声高呼,让梦飞翔!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沐yù(_____) ②liáo(______)亮 ③沧(______)海桑田 ④绚(______)丽
(2)下列与语段中“奋进”感情色彩一致的一项是:(______)
A.客人 B.见异思迁 C.精益求精 D.滑稽
5.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班级要举办“孔子学院走向世界”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引起广泛关注。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其他国家海外办学机构经验的基础上,由中国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开设的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非营利性公益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由外方提出申请并提供教学场所,中国提供汉语教师和教材。孔子学院的创建意义深远,首先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现代汉语教材和汉语教学渠道,在中华传统文化登上国际文化舞台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需求,孔子学院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这一需求。同时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建立,也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汉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孔子学院的壮大也是势在必行。
材料二: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

年份

2004年

2007年

2010年

2014年

2017年

孔子学院数量(所)

6

123

272

475

525

分布的国家(个)

6

49

87

126

146


材料三:2017年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任务一: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为了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国家汉办创立了孔子学院。
B.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首创,同年数量增加到六所,分布在六个国家。
C.孔子学院发展迅速,十几年间学院的数量和分布国家的数量都增长了几十倍。
D.2017年,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五大洲,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美洲。
任务二:中国某公司向中国国家汉办申请到南非创办一所孔子学院,开设中国剪纸、拉丁舞、汉语教师培训等课程,招收当地的学生。你觉得他的申请会通过吗?为什么?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6.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尾联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其中“乡书”“归雁”使人联想到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及:
(2)吾穿井得一人 穿: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令:
(4)不若无闻也 不若: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根据短文内容,说说造成这样讹传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排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地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水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和末尾都提到“好好活儿”,是为了强调“我”和妹妹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B.第⑤段的加点词“绝”“竟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突然离世充满意外、愧疚和悲痛。
C.第③段,“跑着,一脚踩扁一个……”中的省略号表明母亲病痛难忍,说不出话来。
D.“我”发脾气时,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可见母亲不敢面对儿子双腿瘫痪的事实。
【2】文中的哪些景象可以看出故事是发生在秋天的?
【3】文中有多处的插叙,请你概括出其中的两处。
【4】文章结尾,“我”和妹妹为什么“又是秋天”的时候去北海看菊花?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泥土,最美的平凡珍宝
徐立新
①泥土是乡间最常见的,处处都是。由于普通至极,所以无人在意,可父亲却视它为珍宝。
②春天,在下籽播秧的前几日,父亲便会去塘里取泥土,塘泥在混有家禽粪便的水底沤了很久,又软又烂,肥力又大,是最好的自然肥料。放干水后,父亲将它一锹锹地铲捞起来,然后撒到秧田里,做成“秧床”,稻籽躺进去便可孕育秧苗了。
③那些沉浸了许久的塘泥,又黑又脏,还很臭,让人避之不及,可父亲却愿满心欢喜地与它们“亲密接触”。天晴时,他还会脱了胶鞋,赤脚踩到上面,表情舒坦地说:“多肥的塘泥,今年的苗定能长得壮!”
④果然,壮实的秧苗很快便争先恐后地从肥沃的秧床里冒了出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愉快地摇头摆腰,父亲得意地注视着它们。他知道,塘泥是不会辜负他的辛苦付出的,它会送来一个丰收之车,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多出来的还能卖钱,补贴家用。
⑤除了种稻外,父亲还要种其他作物。小麦、马铃薯、山芋……都要分时节地种在地里,种的多了,地里的养分便会不够,必须得施肥。父亲不肯施入磷肥等化学合成肥料,说那样会污染土壤,种出来的东西也不健康,更不好吃,他要施自己制作出来的“土肥泥”。先将一块块草皮铲起来,翻晒至干,然后混入枯枝、松针、干牛粪、稻壳和许多黑泥,堆成沟条状,好留出一些能让空气进入其中的缝隙,接着点燃,让枯枝等在黑泥中闷烧一周左右,闷烧出来的便是乌溜溜的环保有机土肥泥。
⑥那些土肥泥,同样也不会辜负父亲,它会让父亲收获一筐又一筐的农产品,父亲一次次地将它们拿去卖掉,凑足了我十多年的上学费用。后来,他还隔三差五地将它们带给城里的我,让我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
⑦父亲不愿来城里住,劝说多次都无果,我怕他年岁越来越大,整日在田地里忙碌,容易意外摔倒。可他却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哪里的泥土,我不熟悉?哪里凹,哪里凸,我比谁都清楚,怎么可能被它绊倒呢!被劝急了,他才说出实情:“城里有泥土种田耕地吗?到处都是水泥地,我心慌!”
⑧我在镇上给他买了一套房子,可他不愿意去住,依然往在几十年前的老砖瓦房里。
⑨我记得很清楚,那老房子的墙砖,都是父亲自己用泥土烧制出来的。他将从山上挖运回来的黄泥,掺水搅拌后,反复踩揉,直至它非常有劲道,接着将它送进砖模子里,一块块脱出来后码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再送进窑洞里烧制,最后出来的便是一块块红彤彤,结结实实的墙砖。此外,父亲还用黄泥制胚,烧制过家用的陶罐、碗碟。虽然做这些极其费时费力,可父亲却丝毫不在意。
⑩父亲说,每一块替他遮风挡雨的墙砖,每一个盛饭储水的碗罐都是他的老伙伴,虽然很土,却能让他无比的心安。
(11)父亲还告诫我,别瞧不超泥土,在这个世上,只有垂死的人,没有垂死的泥上。再贫瘠,再不肥的泥土,只要对它费点气力,都会让它变得有用起来。“有人说烂泥扶不上墙.那是他根本不了解它。将其用错了地方,烂泥的作用可大着呢!”他说,“我一辈子也离不开泥土。”
(12)泥土给了乡村生命,更给了农人们无限的希望和信心。我觉得它像极了父亲,像极了如父亲一般的故乡农人。他们和泥土一样,是故乡永恒的胎记,是世间最美的平凡珍宝。令人终生仰视!
《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5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第①段,“可父亲却视它为珍宝”中“可”“却”连用强调了父亲对泥土的珍视。
B.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父亲这一形象的。
C.父亲告诉“我”烂泥的作用大,目的在于激励“我”要对生活抱有希望和信心。
D.对父亲不嫌弃脏臭塘泥,非常熟悉故乡泥土等的描写都体现父亲与泥土关系亲密。
【2】无人在意的泥土被父亲视为珍宝,文章写了父亲和泥土之间的几件事?请概括。
【3】按要求赏析。
(1)天晴时,他还会脱了胶鞋,赤脚踩到上面,表情舒坦地说:“多肥的塘泥,今年的苗定能长得壮!”(赏析加点词)
(2)壮实的秧苗很快便争先恐后地从肥沃的秧床里冒了出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愉快地摇头摆腰。(赏析修辞手法)
【4】第⑦段,“城里有泥土种田耕地吗?到处都是水泥地,我心慌!”一句包含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5】阅读文章,说说标题中“最美的平凡珍宝”有什么含义?
10.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唐僧先后在五行山收了孙悟空,鹰愁涧收了白龙马,高老庄收了猪八戒,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取得真经。(______)
(2)孙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不肯借,因为她认为孙悟空坑害了他的丈夫牛魔王。(______)
(3)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写了“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故事,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______)
11. 作文 详细信息
请以“玩具趣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2)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