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9年高三语文下半期期中考试同步练习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歌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文中引用王昌龄《出塞》一诗的目的是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之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名言,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 文章二、三两段运用层进式论证方式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B.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C.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读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自己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有跟徐鹏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期间,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2018年6月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看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2018年6月29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是否普遍

非常普遍19.61%

普遍50.81%

一般21.81%

不普遍7.81%

陪读的主要阶段

小学36.31%

中学54.11%

大学本科8.41%

研究生1.21%

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

帮助大44.51%

帮助小37.11%

没有帮助10.11%

起反作用8.31%

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压力大67.01%

一般28.01%

压力很小3.31%

没有压力1.71%

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72.91%

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48.91%

导致孩子自律能力差44.61%

造成孩子好逸恶劳28.51%

对陪读的态度

赞成24.91%

反对37.71%

不好说37.41%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域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資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挟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 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 “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D. 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极大缓解了陪读家庭的压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二分之一。
B. 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 从陪读对孩子带来压力角度看,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
【3】围绕“陪读”这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村医
薛培政
“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
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
“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
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刘院长说:“不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霖,纷纷涌向村头迎接。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面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
打那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咚咚”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嘞!”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
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粥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闹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却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
老羊倌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咐他按时服药。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
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
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救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
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卫生院刘院长为了培养感情,让“先生”接受村医的任命,特意安排酒菜,请“先生”吃饭、喝酒,想以感情打动“先生”,他借着酒劲一时冲动答应了。
B. 小说写“先生”的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成了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甚至会被孩子吐一身,以此表现了他真心真意为村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C. “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俺娘病得厉害嘞”“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这类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D. 小说以“村医”为题,主人公也只以“先生”称呼,无名无姓,救死扶伤的事件也写得波澜不惊,深刻地表现了乡村医生的普遍存在和社会意义。
【2】小说的结尾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从已是耄耋之年的先生遇到“我”时说的话开篇,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还巡太仓。总督太监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錦衣狱。得释,再按江北。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樵采勿禁,遂著为令。出为河南知府。振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历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抗、嘉、湖三府税粮。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振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母忧去。十八年还朝。时承平久,生齿日繁。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嗛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正月,召为刑部尚书。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御马监勇士。鉴等上言:“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慢侮。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帝不听。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从。诸幸臣族炯事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交章劾鉴,致仕去。阅九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何鉴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B.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C.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D.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之后可以被授予官职的人。
B. 弘治,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用一个。
C.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在明代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D. 幸臣,指被皇帝亲信、宠爱的臣子,也就是指得宠的臣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鉴恪尽职守,严格执法。何鉴巡视宣府、大同时查办了巡抚郑宁的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巡按太仓时逮捕并法办了违犯法令的总督太监。
B. 何鉴做事认真,皇帝认可。孝宗发现国家人口增加但户籍数减少,就令何鉴核查,后来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朝廷认可。
C. 何鉴一心为公,关心民生。苏、松两地发生水灾,何鉴开仓发放漕粮赈灾,后与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消除此地水患。
D. 何鉴不畏权势,遭遇弹劾。宁王朱宸濠想恢复护卫的职务,因渎职罢官的都督白玉想恢复官职,何鉴都坚决阻止,由此小人作祟,后被谏官弹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
(2)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泊杨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1】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 颔联的“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
C. 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入夜之后江山渔火闪烁,诗人看到近岸桥下停泊的船只十分密集。
D. 尾联的“客衣”点明游子身份,“薄”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薄”、“寒气”“饶”形成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与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景物的描写以及抒发情感的异同。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1)《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抱犊崮____________,以雄、奇、险、秀的原因著称,誉为“天下第一崮”。近代《峄县志》记载:“昔有王老抱犊耕其上,后仙去,故而得名‘抱犊崮’”。清代诗人雷晓诗云:“遥传山上有良田,锄雨耕云日月偏。安得长梯还抱犊,催租无吏到天边。”抱犊崮山势突兀、巍峨壮丽。崮高90米,____________,如圆杯倒扣在山峰之上,山石裂缝纵横,古柏倒挂,( )。伫立崮顶,东眺黄海,云雾缭绕;极目南天,平野如画。有诗赞曰:“峭壁早邀沧海日,方台平宿泰山云。”四周冈峦层叠,岩壑万千,异草奇葩,满崮烂漫。远望岩马水库,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慨叹造化神奇;近观亭台楼阁,______________,别有一番风味。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巍然屹立 固若金汤 急流飞溅 古色古香
B. 高山仰止 直上直下 波光粼粼 高屋建瓴
C. 高山仰止 固若金汤 急流飞溅 高屋建瓴
D. 巍然屹立 直上直下 波光粼粼 古色古香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雄、奇、险、秀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崮”。
B. 以雄、奇、险、秀著称,誉为“天下第一崮”。
C. 以雄、奇、险、秀的原因,誉为“天下第一崮”。
D. 以雄、奇、险、秀的原因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崮”。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崮顶方圆60余亩,地势平坦,履土数尺,松柏蓁蓁
B. 崮顶方圆60余亩,履土数尺,地势平坦,松柏蓁蓁
C. 履土数尺,地势平坦,松柏蓁蓁,崮顶方圆60余亩
D. 地势平坦,履土数尺,松柏蓁蓁,崮顶方圆60余亩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这段话是某校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后校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语体色彩方面的错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我校拿到“五一劳动奖章”的事儿传来,学校欢声一片,好多人立马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因为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克服困难、攒劲拼搏的肯定。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你以团委老师的身份,根据以下图示,向前来咨询转出团员的学生介绍整个服务流程。要求语言得体,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民主”与“科学”自此渐入人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9年结束成人仪式的你,走进高考考场,迎来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挑战……
2049年你正值中年,春秋鼎盛;而新中国成立100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以热血、勇气与智慧,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幸福生活;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我们又该如何迎接未来?某媒体举行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以上材料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请据此写一篇文章,参加这一征文活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