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期中试卷(黑龙江省伊春市二中)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一次庄子梦到自己变成翩翩飞舞的蝴蝶,猛然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他不禁遐想,究竟是方才我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此时的我。后人遂用“庄周梦蝶”这一成语来描绘物我不分的美妙意境和对人之存在的哲学思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 B.奇特的梦境来自于庄子超凡的想象力
C.客观存在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为基础 D.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盖天说”是古代中国关于宇宙观的基本模式.从祭祀礼仪到器物的制作、从建筑结构到墓室的设计、从神话哲思到数术占卜……盖天模式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反映了( )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哲学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你成功在握,你需要哲学让你冷静顿悟;当你事业处在上升期,你需要哲学让你客观周全;当你人生陷入低谷,哲学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由此可见( )
①哲学能使人正确对待进与退、名与利
②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③哲学可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和总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下列选项与诗中哲学寓意相对立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命,乃是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是成功者的谦词”从哲学角度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成功者的谦词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③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④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天舟一号”到C919大型客机,再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国之重器”的涌现,提振了国人信心,举世瞩目!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这些科技创新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正确处理了()
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A. ②→③→④ B. ③→④→① C. ③→②→① D. ④→①→③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于天体的演变,东汉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有
①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普有恶意之动
④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辛弃疾诗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技术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全新视角和重大飞跃,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相伴相随地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这说明
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科技进步使哲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④哲学保证自然科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2019年4月,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人类用巨大的望远镜接收到的天文信号,勾勒出这个被称作“黑洞”的天体模样,观测到的图像与理论预期以及数值拟合几乎一致,宣告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又一次胜利。这一科技成果有力证明了
①基于实践的科学认识能改造世界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实践手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深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随着时代的转换、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增添新的内容,以新的理论观点、理论体系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
A.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克强总理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A. 只有保持性质的稳定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B.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说明( )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写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①刻舟求剑
②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③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④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纪录片《航拍中国》借助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物境”,激发了观众更为深层次的意识行为—爱国情怀这一“意境”.“意境”与“物境”的统一得益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能动性
④人们可以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T-carbon(又名T-碳),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教授研宄团队通过理论计算预言的一种新型三维碳结构。经过不懈探索,六年后终于被西安交大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实验上成功合成,证实了苏刚研究团队的理论预言,使T-carbon成为可与石墨和金刚石比肩的碳的另一种三维新结构,从而在碳家族中增加了新成员,这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具有重复性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T-碳成功合成的可靠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一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①实践活动是主体、客体和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
②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实践条件的提高
③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话动
④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离不开实践的手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A.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的
B.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 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D.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轼在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时,称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意思是说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作品,给以融化。这种“诗情画意”的表达方式
①说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是诗人对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的主观感悟
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相互贯通、相互依赖
④来源于诗人的生活需要和灵感的进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改革国际治理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推翻已有认知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认识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人们的不懈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当前世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习.平用中国智慧做出了回答。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共商、共建、共享”,这些“中国方案”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认同。从哲学上看,世界认同“中国方案”是因为
①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必然是正确的
②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意识能推动事物发展
③符合事物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创造理想的世界
④彰显时代主题的方案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8年,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之后,中国农业科学家终于在令其他国家专家望而却步的阿联酋沙漠中种出了海水稻。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④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借助导航、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自行车以共享单车的形式再度风靡城市,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自行车行业重新焕发生机。这表明
①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是新事物 ②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③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家领导人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这表明
A. 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跃 D.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2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49—2019年,经过70年的沧桑巨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吸收人类文明成就并在创新中求发展,一代又一代优秀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陈景润、王选、袁隆平、钟南山、杨利伟、南仁东……)和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科学精神与孜孜以求,使中国科技实力和知识储备产生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中国科技有很多灿烂的高光时刻。我们看到了“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鲲龙”出水、“松科”钻地;迎来了港珠澳大桥通车、中国南极“第五站”选址奠基;做出了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实现了量子霍尔效应从二维到三维的突破;我们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评”指挥棒变了、科研人员减负了、科技成果转化再发“大礼包”……
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科技日新月异的巨大发展的。
29.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年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的。
3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时候的家乡总是青山绿水、古道小桥、山花漫山,参天古树下总有老人讲不完的奇闻怪事,让小孩留念忘返。这些情景,成为每个离乡游子永远挥不去的乡愁。随着城市人群的不断扩大,这个消费群体在周末节假日都希望能到乡村寻找儿时的记忆,融入大自然,享受原生态的田园生活。
材料二: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有的地方农村建设出现了农村城镇化,出现集中连片打造,统一的风貌,形成“农村中的城市社区”的倾向。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就是要让城市人群到农村,体验乡愁享受田园生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留得住乡愁”的理念。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在最大限度保留农村古朴风貌的同时,因地制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通过设施改善,不仅改善生活条件,而且具备接待城市人群的能力。除最基本的道路交通条件、饮食条件外,还要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相结合,要解决好通讯与网络的接入问题,实现享受乡村田园生活的同时,又能与外界有效联通。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如何贯彻“留得住乡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