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题开卷有益(浙江省杭州外国语)

1.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chǔ)暑。处暑分三侯:“一侯鹰乃祭鸟,二侯天地始肃, 三侯禾乃登。”“禾乃登”指处处(chù)可见农作物黍稷麦等的成熟景象。
B. 当初贝聿铭先生应(yìng)法国总统邀请对卢浮宫进行改建扩建,修建方案中金字塔的形象引起轩然大波,但建成之后傲慢的法国人收回指责,算是对贝聿铭以及他的建筑设计艺术的积极回应(yìng)。
C. 天上的星星和它们所倚依的令人着(zháo)迷的头顶星空,构成了这个世界存在的秩序,提供了一个无 比深遂的宽广维度,让生命有了着(zhuó)落点。
D. 当加缪在思考“荒谬感”时,大脑空(kōng)白,原先的世界开始崩溃,脚下的地面开始摇晃,权威失 去了至高无尚的地位,之后重建的一切才不致沦为空(kōng)洞的理论。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久前我在拙著《懒寻旧梦录》的自序中有过一段反思独白:“我又想起了五四时期就提过的科学与 民主这个口号,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还会遭遇比法西斯更野蛮、更残酷的浩劫,为什么这场内 乱会持续了十年之久?(甲)我从痛苦中得到了解答:科学与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思想,没有在中 国人民的心中扎根。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思想阻碍了民主革命的深入,解放后十七年,先是笼统地反对资 本主义,连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东西也统统反掉。(乙)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又提了 “斗私批修” “兴无灭资”之类的口号,相反,十七年中却没有认真批判过封建主义。我们这些人也真的认为封建主义这座大山早已经推到了,(丙)其结果呢,封建宗法势力,却‘我自岿然不动’……我们这些受过‘五四’洗礼的人,也推波助澜,逐渐成了‘驯服工具’,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勇气。”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阻碍 B. 也 C. 岿然不动 D. 推波助澜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3.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千年之约·梦幻龟兹》由浙江援疆资金扶持打造,整台演出以塔里木歌舞团为班底,融合龟兹乐舞、胡旋舞等多种绚丽多姿的舞蹈,重现了我国汉唐时期阿克苏地区所在的龟兹、姑墨、温宿等地的辉煌盛景。
B. 近日,由省教育厅推出了《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微动漫正式发布,该微动漫作品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差异,以微动漫的形式分学段演绎,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认知相关要求。
C. 《何以为家》揭露了一个悲惨的现实,不但贫困的父母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 磨,他们眼里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
D. 中美经贸摩擦发生在全球化的时代,那种机械地用进出口数额多少进行胜负推算的观点,其与当下情况存在本质的差异,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与事实不符的。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南京夫子庙秦淮礼物店推出各种状元、科举题材的文创产品,其中一枚“盐水鸭别针”出人意料地成为人气最高的产品。
这种别针一改常见的“体育跑道”形状,把整个轮廓改成一只煮熟的盐水鸭。在店中,几乎每个看到别针的顾客第一反应是“扑哧”一笑。因为鸭子的造型“太写实”:鸭掌、翅尖、翅中这些可以卖出好价钱的“部件”已经去掉,长脖子往看不见的“钩子”上一穿,鸭头就耷拉在另一边,尖尖的鸭屁股也表现 出来一一这可是不少食客的“心头好”。整只鸭子就像刚从卤菜店拎出来的一样。对于南京人,一目了然。 说不定个别吃货看了,耳边已经响起“要一只还是半只”的招呼声了。
请你分析“盐水鸭别针”这一文创产品的创意之处。
5. 详细信息
高三张敏同学数学作业未及时上交,补做后由课代表王亮代为上交。恰好蒋老师不在, 王亮就写了一张便签条放在蒋老师办公桌上,但其中有3处语言不得体,请分别找出并修改。
蒋老师阁下:
因张敏同学身体不适未能及时完成作业,现由我代他上交补好的作业。未能谋面,留此便条,望您知悉。
您的学生:亮
6.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童与王宏图关于南方精神的对话
王宏图:你曾写过谈论南方精神的文章,能否详细谈谈。
苏童:在每一个生活在南方的作家眼里,他们的南方都是不同的。我所叙述的南方非常杂乱,也非常具体,这恰好是我能做的,也是我认为贴切的表达,我没法赋予它一个有条理的、整体性的概念。
我从自己非常熟悉的一条狭窄破旧的小街落笔,它是多少年来被市政建设所遗忘的一条街。我凝望着这条街时,想起了许多往事,那全是些日常生活的镜头,说不上有多少美,但 里面透出鲜活的生命气息。那条小街的日常生活节奏非常缓慢,像一只老式的钟,走得很慢,但镇定自若,它与大都市中的快节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宏图:从大处着眼,你对南方有些什么看法?
苏童:要想用几句话勾勒出南方的整体特征非常难。在南方,语言都不太能交流。比如在我从小生活的苏州,翻过一座山,过一条河,人们说的话就互不相同。我觉得,南方的杂乱无章也并不全是坏事,假如从文学汲取营养这方面着眼,它就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就可以演变成非常丰富的素材。那些素材之所以丰富正是因为南方杂乱。但是,从小生长在此的作家,会觉得没有几条线索可以轻易表达他所生长的地域环境,因而对自己写好地域的信心不大。
也因为南方人多,地域广阔,思想纷杂,工业基础发达,人的精神面目就不是清澈见底 的了。南方从来没有一个正统观念,就像两个家庭主妇吵架,她们每次吵架的主题都不是相 同的。比如苏州人吵架,总是横生枝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理,结果很杂乱。
王宏图: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消费观念也大不一样。
苏童:南方人想法多,点子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南方的生存环境有关。在南方,人口密集,导致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变得非常狭小,而每一个人都想得到最好的生存环境,这样就势必促使他们在脑子里、肚子里做文章,尽可能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南方人的精神世界的线条难以勾画,我从来不觉得我在自己的作品里对南方的塑造是成功的。从社会学维度来看,南方人的精神气质是积极向上的。南方人的脑子活络,他们特有的生存境遇,造就了他们对环境特殊的反应方式,他们必定要永远和人打交道,否则就无法在此立足。这培养了智慧和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南方人比北方人精明,完全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南方城市里的小巷曲曲折折,一眼根本望不到底,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那么多的人都要 生存,那么多的人在有限的地方都在扩充自己的生存空间,见缝插针,所以平直的巷子在那 么多人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变得弯曲起来。
另外南方的精神同北方是有差别的,南方没有发生过集体大迁徙,南方人可以义无反顾 地抛弃自己的故土,作为生活的必由之路。比如说皖南人在20世纪前半叶所过的漂泊生活,漂泊已经成为他们某个阶段的生活定式。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南方精神。他们可以不吝惜自己的故土,可以不断发展,漂泊是他们的命运。过去的皖南人一直在漂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是自觉地寻求发展和生存。我想正因为这样南方人的思维比较适合现代工业社会。
【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家苏童心中南方地域特征的一项是()
A. 南方杂乱又具体,无法用一个条理性、整体性的概念表述。
B. 南方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节奏缓慢,与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不同。
C. 南方的语言相互间都很听不懂,翻一座山,一条河,说的话就互不相同。
D. 南方在作家笔下是无法表达的地域,在作品中必须要用多条线索创作。
【2】下面对南方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方人的精神面貌模糊不清,对待事物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B. 南方人为了寻求发展,可以干脆利落地远离自己的故土。
C. 南方巷子曲曲折折,一眼望不到底,也是南方人生存智慧的一种体现。
D. 南方人比北方人精明,一个重要因素是南方人口密集,生存空间小。
【3】请概括对话中作家苏童对南方精神的理解。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 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好在班 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 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他随之让我等一 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班主任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 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 开一张休学证书。”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 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 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 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 虑:“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我不想再向任何人重复叙述我们家庭的困窘。
她放下夹在指缝间的木制长杆蘸水笔,合上一本很厚很长的登记簿,站起来说:“你等等,我就来。”我就坐在一张椅子上等待,总是止不住她出去干什么的猜想。过了一阵儿她回来了,情绪有些亢奋也有点激动,一坐到她的椅子上就说:“我去找校长了……”我明白了她的去处,似乎验证了我刚才的几种猜想中的一种,心里也怦然动了一下。她没有谈她找校长说了什么,也没有说校长给她说了什么。她现在双手扶在桌沿上低垂着眼,久久不说一句话。她轻轻舒了一口气,扬起头来时我就发现,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温柔妩媚的气色渐渐回归到眼角和眉宇里来了,似乎有一缕淡淡的无能为力的无奈。
她又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从笔筒里抽出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带着忧郁气色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着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足以使人沉静地忍受痛苦和劫难而不至于沉沦。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这个最简单的推理,而在校长班主任和她中间,她恰好是最不应该产生这种心情的。她是教务处的一位年轻职员,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在黑板上写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的通知之类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 说过话,甚至至今也记不住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 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 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 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浆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她 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我把那张硬 质纸印制的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 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
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闭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整齐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迅即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里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后来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多少次这种 酸水倒流的事,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第一次 疏通的倒流的酸水的渠道肯定狭窄,承受不下那么多的酸水,因而还是有一小股从眼睛里冒 出来,模糊了双眼,顺手就用袖头揩掉了。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咧……” 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眼睫毛上滑落下来,掉在脸鼻之间的谷地上,缓缓流过一段就 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一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几近四十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的时候,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 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 老师那种泪珠的泪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有删节)
【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亢奋的情绪已经隐退。
(2)而倒流的渠道却是从十四岁刚来到的这个生命年轮上第一次疏通的。
【2】文章第2段写到班主任和校长有何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结合全文,阐释“晶莹的泪珠”的多重意蕴。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万侍郎书①
[明]归有光
居京师,荷蒙垂盼,令十余年故知,殊不以地望逾绝而少变。而大臣好贤乐善、休休有容之度,非今世之所宜有也!有光是以亦不自嫌外,以成盛德高谊之名,令海内之人见之。
有光晚得一第,受命出宰百里;才不逮志,动与时忤。然一念为民,不敢自堕于冥冥之 中,拊循劳徕,使鳏寡不失其职。发于诚然,鬼神所知,使在建武之世,宜有封侯爵赏之望。 今被挫诎如此,良可悯恻。流言朋兴,从而信之者十九;小民之情,何以能自达于朝廷?赖 阁下桑梓连壤,所闻所见,独深知而信之。时人以有光徒读书无用,又老大,不能与后来英 俊驰骋,妄自测傲,不待问而自以为甄别已有定论矣。夫监郡之于有司之贤不肖,多从意度; 又取信于所使咨访之人,祗如不嗜其人之面,望其影而定其长短妍丑,亦无当矣。如有加以 私情爱憎,又如所谓流言者,使伯夷申徒狄复生于今,亦不免于世之尘垢,非饿死抱石,不 能自明也。
昨者大计群吏,仅免下考。今已见谓不能为吏,又使匍匐于州县,使益困迫而失其所性, 辗转狼狈,不复能自振于群毁之中。夫以朝廷爱惜人才,当使之无失其所。如有光垂老,不肯自摧挫,以求进于天子之科目,至三十年而不退却。一旦得之,使之从百执事,齿于下列。 不敢望公孙丞相桓少傅,仅如冯都尉白首郎署,亦足以少答天下之士,弹冠振衣,愿立于朝 之志矣。今之时独贵少俊耳,汉李太尉尝荐樊英等,以为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 无一宿儒大人,可以备顾问者,怅然为时惜之。有光顾何敢自列于昔贤之所荐,而番番良士, 膂力既愆②,我尚有之,以为国家用老成长厚之风,此亦当今公卿大臣之所宜留意者也。有 光今已摧残至此。夫士之所负者气耳,于其气之方盛,自以古人之功业不足为,其稍歉则犹 欲比肩于今人,其又歉则视今人已不可及矣。方其久诎于科试,得一第为州县吏,已为逾分; 今则顾念养生之计。欲得郡文学,已复不可望。计已无聊,当引而去之。譬行舟于水值风水之顺快可以一泻千里至于逆浪排天篙橹倶失前进不止未有不没溺者也。不于此时求住泊之所,当何所之乎?
兹复有渎于阁下者,自以禽鸟犹爱其羽,修身洁行,白首为小人所败。如此人者,不徒 欲穷其当世之禄位,而又欲穷其后世之名,故自托于阁下之知,得一言明白,则万口不足以 败之。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假令数百人见毁,而阁下许之,不足惴也。故大人君子一言,天下后世以为准。有光甘自放废,得从荀卿屈原之后矣!
今兹遣人北上,为请先人勅命,及上解官疏,并道所以。轻于冒渎,无任惶悚。不宣。
注释:
①万侍郎,即万士和,明嘉靖年间进士,隆庆时升任户部右侍郎,不久改任礼部侍郎。归有 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此信写于隆庆二年(1568),归有光六十岁才中进士被授 予长兴县令,在任时,因采取了不利于豪门大户的措施而遭怨恨,改任副职通判。对此归有 光颇多怨言,曾两次上疏请求辞职。②膂(1ǔ)力既愆,体力不支、衰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被挫诎如此 枉曲、冤枉
B. 齿于下列 羞耻
C. 夫士之所负者气耳 依仗
D. 轻于冒渎 轻慢、亵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光是以亦不自嫌外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 又使匍匐于州县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当引而去之 其疾病而死
D. 不于此时求住泊之所 之二虫又何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中作者陈述了为长兴县令时一心为民的政绩,本应有“封侯丹赏之望”,但却受到不 公平的待遇和不应有的打击,其怨与伤的感情溢于言表。
B. 作者揭露了官场上流言诽镑,巡按御史甄别官吏“多从意度”,偏听“咨访之人”的不 良风气,并以东汉李太尉举荐樊英等老臣为例,希望朝廷能重用老臣。
C. 行文结束时,作者以“禽鸟犹爱其羽”相喻,认为万侍郎一生修身养性,洁身自爱,他 一定能赏识和理解自己。
D. 该文感情真挚,文风委婉曲折,作者悒悒不得志的心态跃然纸上,但使人感受到他深沉 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譬行舟于水值风水之顺快可以一泻千里至于逆浪排天篙橹 俱失前进不止未有不没溺者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光晚得一第,受命出宰百里;才不逮志,动与时忤。
(2)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假令数百人见毁,而阁下许之,不足惴也。
9.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 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 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1】全曲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一人物形象。
【2】请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
10.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秦伯》)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1】“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弘毅”是指____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儒家对“士”的要求。
11.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3)锦城虽云乐,___________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6)娉娉袅袅十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1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一一《黄帝内经》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一一东汉•班固《汉书•伍被传》
事物的发展总会经历一个阶段,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高明的大夫能够在一个更长的时 间段中把握人体的生长规律,从而做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普通的医生只能被动地应付疾病。 这也是我们时常提到的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的道理,“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体验?产生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包含的意思,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