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年高一上册第三次月考历史专题训练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儒墨争雄储道争锋”,“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跨世纪大辩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急剧变化 B.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礼崩乐坏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咸阳城的修建,反映了当时社会( )
A.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皇位独尊
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天文历法知识的发达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鉴于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根除地方腐败 C.提高行政效率 D.解决唐末弊政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朝时期,江西饶州有“白石村民为人织纱于十里外”,四川邛州有“村民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担负也”。据此推断,当时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C.耕织结合的生计方式有所改变 D.内陆地区工商业经济十分发达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理学为统治阶级的统一思想提供了一种理论形态、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衡量“正、偏、善、恶,异端邪说”与“圣人之言”的准绳,最终实现了元、明、清“大一统”的政治现实,强化了作为中华各民族趋同的主体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大一统观念。这反映出理学
A.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 B.是中华民族思想统一的开端
C.推动了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 D.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的统一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辽代实行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官员基本由契丹人担任,掌管朝延大政和契丹人事务;南面官以汉人主事要职,治汉人州县。但是后来,这一制度还渐成为形式,不少汉族官慨逐渐登上北面官的高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的逐渐加强 B.辽代政治制度封建化
C.北方草原地区农业化 D.辽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D.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
C.吏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指出,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绝不可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在清代是取得了”。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行省制度的沿用
C.中央集权的发展 D.内阁制度的确立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松江棉布品牌众多,远销海内外。乾隆元年,松江知府衙门曾立碑申令:“苏松两府字号布记,不许假冒雷同,著有成案。今因法久渐弛,苏郡又有布商窃冒字号招牌,呈请藩院饬禁。”这从侧面说明
A.政府重视棉业专利保护 B.优质产品得到社会认可
C.统治者坚持抑商政策 D.明清易代使法纪废弛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迈、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口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
A. 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B.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 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热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以英文为标准。这一规定
A. 推动了近代教育产生
B. 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权利
C. 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D. 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些洋务官僚创办的企业除了在税收上享有种种特权,还有所谓的“专利”之权,由政府赋予其一定时段内在某一地域享有垄断专营权。洋务企业的“专利”
A.旨在抵制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C.激发了创办民族工业的热情 D.阻碍了正常的市场竞争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太平天国时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B.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C.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D.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A.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战争,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进而成为塑造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材料所述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这主要表明
A. 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
B.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C. 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
D. 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个人”一词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多引以为诟”,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变化主要是因为
A.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B. 民众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C.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影响上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6月3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和主力是革命知识分子,之后,无产阶级以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大罢工投入斗争,跃进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和主力,帮助斗争迅速取得胜利。可见,五四运动
A. 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B. 打击了封建军阀腐朽统治
C. 是北伐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D. 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促进发展的条件是
A.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B.军阀混战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
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 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 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 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30.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四: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趋势,对于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职责。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图①和图②分别反映了哪种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当时导致了哪些危害?图③制度的设立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3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也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和广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封建专制主又统治制度的没落与腐朽,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与西方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斗争,为挽教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为时代主导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为其演进标志。在我们看来,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观念形态的变异或发展,看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几个阶梯,从其前后的延续和区别中把握思潮的总趋势可能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彭明、陈教《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上了解和学习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趋势和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