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中学、于都中学高二历史月考测验(2019年后半期)在线免费考试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以下能反映出这一特点的是
A. 家国一体
B. 地方分权
C. 中央集权
D. 贵族政治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嘉靖皇帝对首辅的特殊地位公开表示认可,他认为“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在救谕内阁辅臣言时云:“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这表明明代内阁
A. 作用日益重要
B. 有效制约了皇权
C. 权位高于六部
D. 获得了法定地位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材料可推知军机处
A. 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B. 成为清朝正式机构
C. 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 全面取代内阁职能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宗羲认为:“凡章奏进呈……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这一思想
A. 主张恢复隋唐三省六部制
B. 认为君主制度阻碍国家发展
C. 意在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D. 主张宰相与君主应地位平等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主新论》的作者萨托利曾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社会中的“人民权力作为一种越来越不可抗拒的力量发挥着作用,因为只要民众认可的就能变成法律,他们行使这种蛮横人性、没有限制的权力则不受任何限制。”关于古希腊民主,作者
A. 认为其衰落有必然性
B. 肯定权力运用的方式
C. 强调掌权人数的多寡
D. 揭露了掌权者的野心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权力制衡确保社会秩序长期安定 B. 抽签选举有助城邦公平正义风气
C. 人人平等现实奠基民主自由社会 D. 轮流坐庄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十二铜表法》一些条款指出“自由民与贵族享有同样的财产私有权”,还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由此规定
A. 推动了罗马共和制的确立
B. 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C.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 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应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款;打麦场所邻地所有人,不得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致挡阻阳光和扬麦时所需要的风。这说明罗马法
A. 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注意保护私有财产
C. 重视调节贵族与平民的利益矛盾
D.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30年代,英王威廉四世曾经多次解散内阁和议会,他还三次为大臣制订正式提案。在一次庆典中,他不听从其政治顾问而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以对上议院中一次关键的投票施加影响。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国王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
B. 内阁和议会受到国王控制
C. 专制王权曾一度出现复辟
D. 君主立宪制仍在发展之中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8年12月12日晚,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保守党内部的不信任投票中过关,留任该党领袖及英国首相。由此可见,英国首相
A. 由所在党选举产生
B. 只能对所在党负责
C. 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 “统而不治”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世纪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A. 选择宪法和政体的观念基本不变
B. 希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C. 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


D. 力图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由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这表明美国的“两院制”
A. 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
B. 消除了大小州的矛盾与分歧
C. 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妥协
D. 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 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 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中山在1923年元旦发表的国民党宣言中说:“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取独夫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这一论述


A. 阐明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
B. 认识到民主革命的依靠力量
C. 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
D. 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图中进军路线好似一个倒着的巨大问号。此次行动探求的重大问题是


A. 创建根据地
B. 革命目标
C. 革命领导权
D. 革命道路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左”倾错误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关门主义,随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指出“关门主义者不能根据形势变化来改变革命策略”,他们认为“圣经上记载了的才是对的”。据此可知,这些会议精神
A. 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 源于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
C. 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思想的形成
D. 表明“左”倾错误统治地位已结束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制订和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这表明当时
A. 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
B. 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注重反腐倡廉
C. 国民党要借助反腐实行一党专政
D. 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对1944年抗日战争中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正面战场

像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国民党损失兵力约五六十万人,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使6000万人民沦于日寇铁蹄之下

敌后战场

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共作战两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获日伪军3万余人



A. 不同的立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
B. 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
C. 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了战争策略
D. 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抗战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克思说:“他们还在梦想用试验的办法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而为了建造这一切空中楼阁,他们就不得不去央求资产阶级放软心肠,解囊施舍……所以,他们就愤怒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马克思意在强调
A. 资产阶级的残暴性
B. 阶级调和的必要性
C. 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的阶段性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推行改革:准备召开立宪会议,宣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通过劳动法规,确定八小时工作日……并声称全体人民愿意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据此可知,临时政府的做法
A. 没有考虑工人阶级的利益
B. 代表民众意愿行使权力
C. 引发俄国革命向纵深发展
D. 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A. 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B. 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C.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A. 确立多党执政体制
B. 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C. 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D. 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84%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 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府推选产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4.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强调“君权”,后者源于“民权”
B.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 都主张无论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8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50年代初,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这表明我国外交
A. 始终坚持不结盟原则
B. 走出美苏冷战的阴影
C. 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D. 已经打开全新的局面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 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 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中国领导人所要的是,美国担保不会与克林姆林宫合作实行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所要的是,想知道中国是否可能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攻势。据此判断,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的原因是
A. 美国长期“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B. 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C. 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D. 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威胁中美两国的利益
28. 详细信息
2017年初,习.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 大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构建均衡稳定的国际关系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5年4月,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苏联同时执行两个政策,一个是“与美、英合作的政策”,一个是“对邻国扩展苏联控制的政策”。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美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在此,哈里曼
A. 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大
B. 意在加强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
C. 希望美国对苏联进行适度遏制
D. 说明美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B.美苏推行霸权主义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D.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560年代末60年代初,21国在开罗为即将召开的某国际会议拟定了以下入会条件(部分),这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

1.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2.该国不应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

3.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

4.该国应奉行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



A. 引发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浪潮
B. 冲击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
C. 促进世界各国联合反对新殖民主义
D. 主导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 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 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C. 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3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给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很高的评价,认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阶段,它的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袁立《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材料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类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上总是首先由少数或个别社会率先创造了新文明,而后才又通过这种新文明的广泛传播而使多数或绝大多数社会逐步地上升到了这种新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袁立《马克思恩格斯派生性社会发展观研究》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先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据材料一,以英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并分析它是如何“促进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途径。并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它在客观上对推动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论证其合理性。
3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美国

1937—1945年

中华民族积极抗击日本侵略;国民政府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

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依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8.25亿美元

1945—1949年

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国共两党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关贸总协定成立;提出了稳定和复兴日本经济的九原则

1950—1980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
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1969年“珍宝岛”事件;
“乒乓外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发表;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尼克松访华



表为20世纪三十至八十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之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制度剖析》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一个理论研究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