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上半期开学考试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
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 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
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代宗法分封制,打破了远古以来方国之间政治相互独立的格局,以周王室为中心,联结许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A.出现了君主专权的局面 B.有助于亲缘关系的形成
C.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D.产生了中央集权新体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夏商周时期,姓用以区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后,姓氏合而为一,皆用以区别婚姻,而以地望区别贵贱。这一变化反映出
A.等级结构的改变 B.宗法制度的衰弱
C.民族交融的兴盛 D.区域差异的消失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国家战略的需要 B.科举制度的发展
C.大兴文治的结果 D.血缘政治的终结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酎金律”的出现
A.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维护 B.拓宽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货币管理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 B.实现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 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
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 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 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的谏官专向皇帝谏诤过失,隋唐时期他们隶属于宰相,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讲话,便让他们讲,讲得好固然好,讲得不好也无妨,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谏官,……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由此看来隋唐时期的谏官
A.可以杜绝君主权力的滥用 B.缓和了君主和宰相之间的矛盾
C.增强了大臣们的监督意识 D.对约束宰相权力起到重要作用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表反映的是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选官制度的变革
C.监察制度的完善 D.儒家思想的发展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这反映了北宋
A.兵士激增国家负担重 B.专制集权得到了强化
C.中央官僚政治的弊端 D.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
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
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初地方官通常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后来甚至出现了两年一任,不少大臣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然而宋廷却没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对此,宋廷的考虑主要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保证吏治清明 C.防止地方割据 D.精简官僚机构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按照清朝规制,内阁“掌仪天下之政”,其长官大学士“为百僚之长”,诸凡皇帝颁定的制、诏、诰、敕,例由内阁草拟发出,下属臣僚向皇帝所进的题、奏、表,亦经内阁票签,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这说明清代内阁
A.代表皇帝办理日常军政事务 B.直接的管理地方行政
C.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D.是议定军国大政机构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有利于
A.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B.完善了中枢机构
C.削弱宰相的权力 D.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明清时期的权力空间布局示意图,明朝内阁距皇帝寝宫乾清宫1000米,清朝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养心殿50米,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同时也暗含了一条隐秘的政治轴线。这条“隐秘的政治轴线”是指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行政中心逐渐北移 D.官员地位不断提升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对乾隆年间有关实物地租的628件刑科题本档案做了这些档案覆盖全国17省,其中分成租制的共97件,占总数的15.4%;定额租制的531件,占总数的84.6%。这一分析反映了当时
A.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 B.土地兼并现象较为严重
C.全国农村经济纠纷问题突出 D.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高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二千家”,“栋宇鱗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
A. 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D. 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26. 详细信息
“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被看作是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的精神符号。十六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十八世纪的思想创新与十六世纪的创新相比,突出的表现在
A. 致力于政治蓝图的设计
B. 推崇理性和思想自由
C. 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D. 鼓励追求现世的幸福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指出:“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
A.主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明确了农民阶级的革命领导权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最有可能出自
A. 《井冈山的斗争》
B. 《中共七大报告》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A.纠正了长期“左”倾错误 B.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C.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D.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3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