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4月月考 历史(黑龙江省鸡西市一中)

1. 详细信息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说明
A.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 国家权力分配完全依靠宗族血缘关系
D. 周王通过多样化的分封稳定政治秩序
2. 详细信息
在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们往往不是首先讲授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 与《圣经》的地位等同
B. 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
C. ’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D. 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3. 详细信息
“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这段文字反映了
A. 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B. 英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D. 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
4.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 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 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 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 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5. 详细信息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国别

1958年

1963年

1969年

美国

46.5

40.8

40.9

日本

3.3

4.9

7.4

英国

6.8

6.0

4.8

欧共体国家

15.2

18.5

18.9



A.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此确立
B. 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C. 英国实力削弱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
D. 欧共体经济发展得益于一体化进程

6. 详细信息
“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 “工商皆本”成为共识,社会分工日趋扩大
B. 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
D. “团、行、市,作分”是政府加强管理的手段
7. 详细信息
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姓名

任职情况

职衔、功名

盛宣怀

1885年任轮船招商局督办

曾任津海关道监督

张翼

1892年接任开平旷务局总办

候补道员衔

杨宗翰

1891年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

翰林院编修

袁大化

1890年继任漠河金矿总办

候补知府

郑观应

1880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候选郎中



——(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
A. 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B. 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
C. 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D. 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

8. 详细信息
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 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 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 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9. 详细信息
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 汉代儒学的发展
C. 宋明理学的兴起
D. 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10. 详细信息
宋词从开始的以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即尤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这反映了宋词
A. 文学的功能非常强大
B. 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C. 浓厚的儒家人文情怀
D. 题材范围逐步扩大
11. 详细信息
1933年7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的上述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 罗斯福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做出了贡献
B. 标志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扩展到金融领域
C. 美国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D. 为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基础
12. 详细信息
下图反映的是1991-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年化增速,由此可知



A. 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 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增强
C. 发达国家丧失技术优势
D. 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1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钓《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技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
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古代中国宋朝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并简要阐释工业革命时期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1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65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1784年,瓦特又成功研制出万能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18世纪末期,英国棉纺织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1806年,英国基本完成了棉纺织业机械化、动力化,使用蒸汽发动机的织布工厂不断增加。英国棉布产量和质量随之大为提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1800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出口总值的25%,1828年高达出口总值的一半,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英国棉纺织逐渐成为工业的中坚,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摘编自赵文斌《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是如何付之东流的》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事实,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史实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5.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企业的兴衰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材料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认为甘肃有毛织品的原料,自1876年筹划在兰州创办织呢局。当时有人提议将工厂设在汉口,交通方便,可把原料运至汉口,便于销售。而左宗棠认为自己管辖甘肃,有责任开发该省的财源。因此投资银20万两,与上海德商泰来洋行商定购买全套设备。这些设备于1879年2月从上海运至汉口转用民船运到龙驹寨,再用人力及牲口运至兰州,到1880年5月全部运齐。兰州织呢局于1880年9月开工。由于对当地的原料了解不足,织呢局所购机器适用以细软羊毛为宜,为此用大批人力从兰州附近所产粗毛中拣取细毛,浪费很大。兰州地区水源不足,水中含盐量高,影响呢料的漂染质量;织呢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人。工人多是兵勇,只关兵饷,生产效率很低。至1881年初,织呢局的设备利用率不超过1/3。截至1882年8月,织呢局共生产粗细呢绒1500余匹;且产品成本高,当地没有购买力,卖至外省又因交通困难,运费较贵,没有市场竞争力。1883年织呢局锅炉爆炸,终于停工歇业。
——摘编自吴迪《中国纺织工业历史上最早的印记》
(1)指出左宗棠兴办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目的,概括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特点。
(2)分析兰州机器织呢局衰落的原因。
16.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8月,英国部署在远东的海军兵力变得相当薄弱,而它们要保护的地域范围则从印度洋一直到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自治领的海军在内,英国海军在新西兰派驻有4艘巡洋舰,在澳大利亚部署了1艘战列巡洋舰、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2艘潜艇。另外,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有1艘预备役老式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潜艇,东印度分舰队有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相比之下,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于本土的日本海军有2艘“无畏”舰、2艘高速战列巡洋舰、14艘“前无畏”舰、13艘巡洋舰、13艘轻巡洋舰、7艘老式巡洋舰、9艘炮艇、50艘驱逐舰、31艘鱼雷艇和13艘潜艇,总计46万吨。德国东亚舰队有2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炮艇。另外,法国在远东部署有2艘装甲巡洋舰,俄国有1艘装甲巡洋舰,法俄还各有2艘和1艘老式小型巡洋舰。随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退。
——摘编自胡杰《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8月各国在远东海军布署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海军布署所带来的影响。
17. 详细信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中国史学有着关注文化的悠久传统,然而独立的、系统的文化史研究则始于清末,且由译述西洋文化史专著为开端。中国学者仿效西方文化史专著体例,参考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著,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梁启超与欧洲启蒙时代伏尔泰等人的史观相通,他1902年撰《新史学》,批评旧史学的弊端。他还力倡“史界革命”,认为文化史的编暴便是“史界革命”的重要方面,其在1921年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专门史与普遍史进行了区分,称“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指出文化史须由具备通识的史家依据专史撰写。他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目录》,包括朝代篇、政制篇、法律篇、教育篇、交通篇、饮食篇、服饰篇、学术思想篇等28篇。以梁启超为端绪,文化史被视作“叙述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的历史。承担启蒙任务的文化史学由此在中国揭开序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