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二前半期期中考试历史考题同步训练(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
A. 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B. 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
C. 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D. 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 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 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C. 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 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  )
A. 世界本原之争 B. 道统思想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治学方法之争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
A. 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B. 考证相关史料真伪
C. 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 搜集整理相关史料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政权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说明
A. 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B. 古代小说全部源于市民生活
C. 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 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比较普遍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写道:“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这反映了郑观应的思想
A. 发展到政治实践阶段
B. 打上了“中体西用”的烙印
C. 对西方宪政认识肤浅
D. 本质上属于儒家的民本思想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 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 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只能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B. 中国完成革命任务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C. 中国革命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D. 中国革命要“毕其功于一役”才能取得成功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
A.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D.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A. “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 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 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 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
A. 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
B.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
C. 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
D. 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A. 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 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 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D.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果判断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否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依据的主要原则应该是
A. 是否画“所见”到的而非“所想”到的 B. 是否画“活人画”
C. 是否通过色彩对比表现庄严感和神圣性 D. 是否画宗教题材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故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由此看来,卢梭认为
A. 权利转让体现了个体自由
B. 自由需要社会契约来约束
C. 社会应由自由的个体组成
D. 社会应提倡生而自由精神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洛克
C. 康德
D. 卢梭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 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69年,蒸汽机作为一项实用的发明已进入到应用阶段,后来才得到科学原理的改进和发展。而电报通信的发明是(  )
A. 垄断组织推动的结果 B. 科学理论研究的结果
C. 传统工业发展的结果 D. 经验技术积累的结果
21. 详细信息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历,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女子,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的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与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适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三,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学思想这一态度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宋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就此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2. 详细信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以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为例,说明宗教改革如何顺应了西欧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潮流。
2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首子的思想相当驳杂,他的寿命长、阅历多、涉猎广、著述富,是使其驳杂的一些因素。书非成于一时,文非作于一地。适应环境与时代自然不免有所参差。但他并不纯其为儒,而是吸取了百家的精华,确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我觉得他例很像是一位杂家。杂家代表《吕氏春秋》一书,事实上是以荀子思想为其中心思想,也就是我这一断案的旁证了。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被认为是“杂家”的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