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8年九年级后半期语文期末考试网络考试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元(xiè) 发窘(jiǒnɡ) 髀间(bēi) 一抔黄土(póu)
B. 煞白(shà) 伫立(zhù) 栈桥(zhàn) 恪尽职守(kè)
C. 相与(yǔ) 佝偻(jū) 灵柩(jiù) 根深蒂固(tì)
D. 单于(dān) 肥硕(shuò) 骈进(bìnɡ) 恃才放旷(shì)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所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麾军 不足为据 纯碎 重倒覆辙
B. 涉猎 郑重其实 愚味 喏喏连声
C. 框骗 敬业乐群 作揖 一代天娇
D. 藻饰 黎民百姓 禁锢 聚族而居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书信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
B. 网络用语可以反应出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呈现出市井百姓的人生百态。
C.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D. 妈妈学着电视里的厨子手艺,做了一道糖醋排骨,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唱着毕业时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校园里回响着孩子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之情。
B. 学校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止师生不患结核病流感,确保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
C. 诗人余光中明确表示,如果学生对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D. “诗歌之王”节目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 ⑤④②③① B. ③②①⑤④ C. ③②⑤④① D. ⑤④③②①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的古诗词欣赏,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射虎,看孙郎”这句诗运用典故来抒情,典故中涉及的英雄人物是魏尚。
B.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将军流泪思乡、厌倦战争的消沉斗志之情。
C. “也拟泛轻舟”是实景描绘,诗人的目的是用泛舟春游来解除心中的无限愁苦。
D. “沙场秋点兵”,“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时,点兵出征,预示战无不胜的前景。
7.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下面各项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强盗)矣
B. 公输盘诎(理屈)
C.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攻克)之
D. 将军身被(同“披”,穿)坚执锐
【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比至陈/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 楚王问其故/既克,公问其故
C. 乃入据陈/凡三往,乃见
D.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甚矣,汝之不惠
【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写攻城取胜的真实战例,分别表现了陈胜的军事才能、墨子的战略思想
B. 甲文的“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表示陈胜政治上的成熟,取信于民
C. 乙文中的“楚王问其故”,表明楚王有些愚笨,不明其中原因,才去追根问底
D. 两文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叙事为主;乙文以论说为主,主要通过对话来阐明道理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8.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古代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1)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肠断白蘋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5)《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议论文阅读。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家庭应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该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历史上“商鞅立木”的故事,诚信赏金,树立威信,使变法得以顺利推进。今天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也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结合全文大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别说说选文第②段、第④段加横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第②段
(2)第④段
【3】请简要说说选文②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文学类作品阅读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庄严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通读小说,梳理情节,补全下面的表格内容。

人物

波兰囚犯

邻居(德国工人)

彼得

玛留莎

事件

发信无回音,把小红包托人带到波兰

邂逅玛留莎,车站告别。

心情

急得煞白

泪水湿透

小说的线索:⑤



【2】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3】赏析下列句子,回答题后问题。
(1)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这个句子采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发挥想象,请将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
【4】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北京地下水位回升

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显示,7月31日,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回升了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
(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近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为使供需平衡,多年来,北京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见表1)。“超采”,是指地下水开采量大于补给量,从1999年起北京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大面积超采区。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下降。从1980年的水埋深为6.7米,到去年降至近26米。连续15年,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
去年12月,每天约有200万立方米的南来江水通过自来水厂送入千家万户,占北京市市政供水的60%左右。截至8月底,南水进京已达5亿立方米,预计明年可以达到10.5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在用水量最大的7月份实现回升,最大的功臣还是南水北调。随着南水用量增大,许多地方应急水源地也将逐渐减少开采量。当然,开源节流才是控制用水总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北京已在全市修建了1000余处集雨工程,通过集纳雨水的方式回补地下水,扩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通过引水工程调到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巨大,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 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的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还没有开工建设。
【1】通读全文,将正确的答案选择在相应的括号内。
(1)如果把“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这一句中的“26.55米”标注在图1上,那应该标注在哪里?(________)
A.D处 B.A处 C.H处
(2)根据表1及相关文字,下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城六区自备井数量比城镇少,因而城六区地下水开采量少
B.城镇和城六区自备井总量很多,表明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
C.从自备井数量与布局看,北京地下水开采需求将越来越大
D.从自备井分布位置与数量看,北京已形成大面积超采局面
【2】从图2看,流入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哪一条调水线?它的起点是哪里?
流入北京市的南水主要走的是:___________,起点在:_______________。
【3】北京严重超采地下水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北京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又有哪些?
(1)造成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是阳光普照,有时是阴雨密布。的确,人生路上有许多道条条坎坎,误解是一道坎,过错是一道坎,困难是一道坎,不幸也是一道坎,逆境更是一道坎……看你怎样努力地去迈过,看你怎样认真的去面对。
请以“迈过那道坎” 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阅卷教师最喜爱的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13.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阮郎归 初夏①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②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阮郎归:词牌名,这首词是写一个未嫁少女的闺阁生活。②薰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1】词的上片有两处“以动衬静”的写法,请简要分析。
【2】“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描写的是什么情景?表现了闺中少女怎样的情感?
1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课外文言文阅读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昔日先父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吾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③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③军:援军。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秦且攻魏________________ (2)寡人愿子之行也_____________
(3)吾岁不熟二年矣______________ (4)王且何利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2)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3】选段中孟尝君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出两点。
15.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②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③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④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
(1)武松打死老虎之后,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内容,请从三个方面简述选段武松打虎写法的精妙(如构思、描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