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一期中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山东省烟台招远市)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背诵默写。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_______________,还眨呀眨的。(《春》)
(2)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江南逢李龟年》)
(5)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
(6)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8)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论语》)
(10)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广,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发天涯游子思乡的孤寂凄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荷叶·母亲》是一篇散文诗,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文章通过描写荷叶、红莲等物象寄托情感,以荷叶比喻母亲,赞美伟大的母爱。
B.《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患病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通过对生活中细小的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C.《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D.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B.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句中把宏儿写成小鸟儿,能“飞”,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
C.“请求”和“恳求”两个词在词义轻重上有细微差别,“恳求”是一般性的要求,词义轻;“请求”是恳切的要求,词义重。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4.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她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文中的“她”是谁?你认为鲁迅笔下的“她”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联系名著内容简要阐述。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湘行散记》和《白洋淀纪事》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开处进来了一个年事极轻的妇人,头上裹着大格子花布首巾,身穿绿色土布袄子,挂着一条蓝色围裙,胸前还绣着一朵小小白花。”这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湘行散记》中的牛保。
B.《湘行散记》表面看来是回乡的游记,但作者着重表现了湘西的历史和未来,以及当前现实的湘西与作者创作中构筑的审美理想的湘西的碰撞,已经带上文化反思的意味。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短篇小说合集。《荷花淀》和《白洋淀》是最负盛名的姊妹篇。
D.秀梅是《白洋淀纪事》中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6. 详细信息
读下面文段,做题。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1)文段选自《雨的四季》,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_,选段运用______和______的表达方式,表达作者对四季雨的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的“感情”“中”“是”“希望”词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7.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为“我的偶像”手绘一个思维导图。内容至少包括人物姓名、简介、事迹等,至少设计二级分支。
8.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向三峡、下渝州。构思精巧,运用地名的叠缀,不同的地域转换,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9.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甲文选自《论语》,《论语》的“论”,读作“______” ,以语录体对话为主。乙文选自《礼记》,也是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加点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逾矩
(3)不知其旨也
(4)教学相长
【3】翻译句子。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经过了两千多年,经典中的许多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棉花的味道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②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 )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③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茏,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④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⑤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 )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⑥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⑦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轧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⑧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埋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⑨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⑩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11)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1】给文中两个加点的字注音。
执拗(_______) 湛(_______)蓝
【2】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围绕线索叙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情。
【3】文中用了很多比喻来写棉花,说说第⑥段划线的比喻句好在哪里。
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母亲给棉花“打顶”的原因。
【5】“棉花的味道”有哪些含义?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浙浙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册的。历数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流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光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评判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像。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们,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咏唱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南宋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为春风、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游、春宵、春眠等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的话,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极限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了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对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便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史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读第①段,你觉得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2】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3】第④段中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和那位现代美国哲人桑塔耶那面对同样的春天,心态却明显不同。请借助文中的“悔”和“冲”两个词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4】通过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5】第③段中白居易的诗句“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与朱自清的散文《春》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说朱自清的《春》是怎样具体体现这两句诗的意境的?
12. 作文 详细信息
请以“最可爱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言之有物,写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