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巩固练02官员的选拔、管理与法律、教化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时期,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
A. 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
B. 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
C. 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
D. 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
A. 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B.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 推进科举的制度化
D. 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 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 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 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美国由于受“政党分肥制”的影响,在文官的任用方面,除了选任的政府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此类人员在公务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这反映了文官制
A.无法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B.选拔范围具有狭隘性
C.容易滋生政治腐败现象 D.政治化倾向非常明显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均未经过周密筹划,多数为填补因科举制度废除后选官制度出现的真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反映了
A.文官制对官员结构并未改善 B.废除科举制才能实行文官制
C.西方文官制度已经融入中国 D.文官制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也无法通过考试得到任官资格,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可以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即便是级别较低的荐任和委任文官,文官考试及格也仅是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一项而已。与民国初期相比,这一规定反映出
A.文官考试与选拔功能难以实现 B.政府因文官缺失导致决策失误
C.文官考试与任用的开放性降低 D.政治环境影响文官制度的实施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政务院人事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人事部。总体来说,各政府系统设立人事管理部门,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的一种基本形式,同级党委组织部对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干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这种干部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
B.不能适应经济复苏和稳固政权的需要
C.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影响深远
D.有利于加强对各级人事部干部的管理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晋律》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者,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这反映出当时
A. 法律儒家化
B. 伦理是定罪的最重要依据
C. 儒学法律化
D. 以礼人法的特点开始出现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 天人感应
B. 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 三教合一
D. 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A. 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 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 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宋理宗赵昀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使该书宣扬的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同时也加速了儒道之间的融合。这说明南宋时期
A. 儒家思想已趋向宗教化
B. 道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 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
D. 儒学正统地位更趋稳固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世纪以后英国议会的立法套语仍保留着“(该法)由无上圣明之国王陛下依本届议会僧俗两界贵族与平民之建议,并经其同意而制定颁行,其权威、效力亦源于上述三者”的说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英国
A. 议会居于权力中心
B. 国王丧失全部权力
C. 宪政传统影响深远
D. 政治体制保守僵化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根据礼仪与礼义一体化的原则,只要在当今核心价值观中尚保存有某种礼义,在价值实践中则可以部分参考和借鉴传统礼仪的操作,或者说可以从传统礼仪中获得实践性的领悟和启示。这表明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传统礼仪影响较大
B.传统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C.传统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A. 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 公民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C. 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 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1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1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出过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的前面作为第二章,以示重视公民权利的意见。但当时因为有许多人不同意而未成现实。时间过了28年,我国经历了摧残人权的“十年浩劫”之后,因而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当又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时,终于顺利地被接纳了。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考虑:公民权利自由的内容同宪法《总纲》第2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每个人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那么,所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无从谈起。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
——摘编自许崇德《中国〈宪法〉:人民权利保障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