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前半期一轮复习考试历史专题训练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各诸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论何人,亦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效力军伍,为国家立有军功,即可获得官爵。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
A.世卿世禄被废除 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 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宗羲认为“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同时,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奇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知
A.黄宗羲经济思想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B.这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继承
C.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束缚 D.黄宗羲注意到民智与民富的关系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滕文公问治国之道。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该言论
A.具有朴素的人文精神 B.主张礼法并用以治民
C.主张推行重商以富民 D.反映了社会道德沦丧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表1是关于明朝某地区土地交易活动中主要交易手段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该表说明

A.明朝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土地交易
C.纸币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一条鞭法”影响土地交易手段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戊戌政变之后,维新志士唐才常发表《汉口自立军宣言》,提出“变旧中国为新中国,我辈之责任也,我辈宜亟谋皇帝复辟”。“新中国一语最早是由此提出,而完整意义的“新中国运动应由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揭开帷幕。据此可知
A.唐才常所说的“新中国”是帝制复辟 B.兴中会的“新中国”是对帝制的否定
C.兴中会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前后“新中国”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王守仁主张严格等级秩序 B.愚夫愚妇克服私欲才能成圣贤
C.平民百姓与圣人身份平等 D.该思想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立宪派人物杨度在《金铁主义》一文中强调:“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作者的观点
A.对中华民族概念作了科学的阐释
B.表达了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各阶层的共识
C.指出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同一性
D.指出了中华民族文化上多元一体的特点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国民政府财经部的报告统计,自1937年至1940年底,东部沿海地区工业成功内迁的共452家,物资达79000余吨,工人达13000人。内迁工业部门及内迁方向见如图。这一现象

A.是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战略需要 B.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C.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力量 D.使中国的后方工业发展百废俱兴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44年8月27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动员和鼓励高中、大学生从军。10月中旬,国民政府在重庆召开“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会议",并且成立了“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征集了十万人组建中国青年远征军。这一举措
A.优化了军队素养 B.缘于国民政府的兵源枯竭
C.密切了国共关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1年,新中国开始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当年,实际派出留学生380名其中留学苏联的学生375名,留学蒙古的5名。其中留苏学生中所学专业为:理科35人,工科261人,农科9人,医科28人,文教10人,政法21人,财经11人。据此可知新中国
A.留学教育着眼于现实利益兼顾长远利益
B.留学事业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根本原因
C.建立起了成熟的留学生教育体制
D.留学教育显现出冒进、速成的缺陷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马法规定:当某一土地所有主担心相邻土地的施工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时,他有权要求相邻土地的所有主或者施工者做出潜在损害保证,并以誓约方式提供赔偿担保。如果对方拒绝提供保证,后来又确实发生了损害,则裁判官允许受害者在诉讼时使用“潜在损害保证己经做出”程式维护个人利益。材料反映了罗马法
A.具有一定的的片面性 B.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
C.带有浓厚的原始性 D.具有预见性和实用性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权利法案》第3条规定: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饮差法庭之指令,以及其他一切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最终规定,法官审判不受行政或任何个人干涉,法官只要称职,就不能被解除职务,只有议会拥有对法官的任命权力。上述史实说明英国
A.国王成为仪式性的元首 B.确立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C.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D.司法成为权力中心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8年3月,列宁就提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此,“必须利用资产阶级专家来重耕土壤”。这说明列宁
A.突破了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B.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采取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的政策 D.认识到提高生产力是完成改造的前提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中期到9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经历了凯恩斯主义影响下政府宏观调控,加强政府干预,到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导的削减福利开支、减少政府于预,再到两者兼顾把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长期的“钟摆式的调整。这种调整过程说明
A.资本主义已经无法容纳生产力发展
B.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根源
C.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趋向标本兼治
D.“钟摆式”调整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表1为1960-1970年美国与欧洲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A.欧洲三国经济实力赶超美国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欧洲联合按照预期目标发展. D.欧洲各国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16. 详细信息
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时代变幻、秩序崩塌,急需秩序的恢复或者重构,黄宗羲对当时的政治败坏体会深刻,最终走向了对旧有制度的批判与重构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容,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缘夫天之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夫治天下我曳大木然….君与臣,共襲木之人也。
——摘编自《原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摘编自《原法》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贤,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编自《明夷待访录》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为养士而设也。
——摘编自《学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社会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旧制度做了哪些批判与重构。
1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初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成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接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互相制衡”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材料二 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开国君主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的态度从事各项改革,这种改革发展趋向从败府的组织上看,在保持门面上前后一致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新机构,这些訢机构功能上更具有弹性,在业务上超越旧机构。可是这些机构只获得局部成功,最终却没能改变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宋:大胆的试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务实态度在政府组织方面做了哪些创新并据此分析“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的原因。
1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初期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战略一“优先战略”和“平衡战略”思想。优先战略是一种防御型的经济措施,它一般是快速提高国家当前所急需产业部门的实力,扭转国家在重要产业部门长期处于劣势的局面,其发晨方向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平衡战略则是种全面型的经济措施,这种战略必须是在国家安全得以充分保障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下才能实现。中国能否过早实施“平衡战略”,推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过去史学界对此问题回答的口径几乎一样,认为:“过早地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导致农轻重经济比例的失调,対后期经济发晨的负面影响很大”。而笔者认为在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条件下,“优先战略是必要的。
——摘编自黄翰鑫《建国初期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的宏观探析》
围绕着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战略"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 详细信息
16世纪~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史,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发展扩张的历史,又是一部世界经济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全球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西欧资本主义推动全球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予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