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2019年高二下册历史月考测验网上考试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凡是外国人,属同一国人相互间发生的犯罪,依照其本国的习惯和法律处理;如果唐人与外国人相犯及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相互间的犯罪,则按唐朝的法律论处。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 夷夏大防的观念
B. 因俗而治的政策
C. 天朝上国的心态
D. 维护国家的主权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据此可知
A. 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 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
C. 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 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宜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
A. 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
B. 木兰秋弥主耍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C. 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D. 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宗法纲常的束缚 C. 专制制度的强化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建立了官僚政治
B. 打击了贵族政治
C. 不利于中央集权
D. 改变了社会性质
8. 详细信息
一位代表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宣称:“主要的危险来自我们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权力会把其他部门吞没。没有一部(州)宪法规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办法。”这表明
A. 保守派认为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会威胁社会稳定
B. 大小州之间关于如何分配权力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C. 美国独立初期的邦联体制不利于中央政府权力的强化
D. 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坤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优”。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国文。”——1911年宁调元作。这段材料说明
A. 中国进行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必要
B. 北洋政府官员统治腐败,教育落后
C. 民国剪辫易服法令遭到顽固派的抵制
D. 清朝政府统治腐败,科举考试扼杀人才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问题、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 B. 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D. 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孙中山闻讯后致悼词:“惟君特立,万夫之雄;建此新国,跻我大同。”孙中山评价的依据是
A.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新型人民政权
B. 列宁把苏联建成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 列宁推动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D. 列宁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A. 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B. 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
C. 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 D. “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十九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 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 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 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而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抗日故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 “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克思:“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 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 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 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7.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张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等
材料二 1696年,玛丽女王病故,威廉三世获嗣无望。王位继承问题很快提上日程。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将王冠传给詹姆士的儿子弗朗西斯·爱德华,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多数议员主张,王位应由玛丽女王之妹安妮继承。1700年7月,安妮11岁的儿子夭亡,王位继承问题重新引起极大关注。经过反复讨论,议会于1701年1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在王位继承上体现了哪些势力斗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18. 详细信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从1944年6月6日至8月25日,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进行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佯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盟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恶劣天气使德军丧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陆的突然性。盟军为确保登陆成功,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准备,登陆前盟军作战物资和装备器材的准备十分充足,还进行了逼真的战前训练。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摘自关于瑾、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诺曼底登陆盟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诺曼底登陆对二战形势有何影响?
19. 详细信息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建国号梁,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优容士族的政策。他修订士族谱牒,设州望、郡宗、乡豪,专掌举荐旧族子弟;多立州郡增加官职,以保障士族的特权。但是,门阀士族中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梁武帝也比较重视拔擢寒门中的俊才。他认为“设官分职,唯才是务”,规定“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例,勿有遗隔”。这是以通经作为选才考试内容的开始,已经可见科举制的影子了。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1)根据材料,指出梁武帝对待士族与寒门的不同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武帝的用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