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二12月月考语文考试完整版(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李政道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因为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的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就越多样化。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因素的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找真理的普遍性。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有删改)
【1】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 。(答案不超过20个字)
【2】“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造成这两个“普遍性”不完全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文字论述了科学、艺术、智慧、情感的相互关系,请简要说明科学与情感、艺术与智慧的关系。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采用比喻的说法,揭示了艺术与科学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正如木器的不同部位间可用楔子连接一样。
B.本文行文严谨,结构清晰,按总—分—总的顺序,既着眼于艺术、科学之间的相似处,也论及二者的相异之处。
C.作者除了引用李白、苏轼的诗词外,还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这些作品都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
D.诗人、画家、音乐家等等,他们的创造,也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E.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适用于任何自然现象,随着科学技术应用形式的变化,它也会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1)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2)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 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3)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4)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5)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7)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8)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1】第(2)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A.悠然 B.茫然 C.欣然 D.昂然
【2】简析第(4)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3】请结合相关细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老哑巴这一人物形象。
【4】试析第(8)段“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5】下列对于“达子香花”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达子香花,既写出了达子香花的美丽,又勾勒出了老哑巴生活的自然环境。
B.第⑵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C.第(6)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D.第⑺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6】本文与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散文《老王 》有相似之处,请至少列出一点并作简要说明。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1)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_______,也是____。(白莽作《孩儿塔》序)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雨霖铃》)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_______。(《苏幕遮》)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_____。(《孟子》)
(5)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6)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踏莎行》)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②。
[注]①几度:多少年。②共传:一起举杯。
【1】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诗。根据本诗内容,标题中“宿别”的意思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
C.颔联中“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
D.尾联“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中的“惜”是惋惜、可惜的意思。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作简要赏析。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前赤壁赋》作者是___,字______。
【2】解释加点词。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侣鱼虾而友麋鹿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秋水时至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D.下江陵,顺流而东
【4】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 B.而今安在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5】《前赤壁赋》通过赋常用的“ ”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③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 (2)未期年先君没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贡进士方之女 蚓无爪牙之利
B.其后轼有所忘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已而果然 有穴窈然
D.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4】妻子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的两类人,一类是 ,二类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5】第②段作者精心描绘了夫妻日常生活的言谈,请简要概括妻子形象。
7. 作文 详细信息
以“底色与着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