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孔子曾曰:“听讼,吾忧人也,但使无讼。”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
A. 缘法而治
B. 礼乐教化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 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 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 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 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水平伸开的一块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布面就变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科普作家直观比喻的是
A. 经典力学
B. 量子理论
C. 狭义相对论
D. 广义相对论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A.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 “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 “托古改制”思想产生
D. “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6·四川高三“卷中卷”大联考二·29)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这说明陈独秀
A.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
B.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独立
C.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
D.区别对待社会与家庭伦理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毛.泽东同志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许多壮丽诗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与上面诗句反映同一历史内容的是
A.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B.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20世纪中国经历的历史巨变。

关于上述巨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三次巨变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③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这三次巨变密切相关
④使中国人民醒过来的巨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A. 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 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 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13. 详细信息
据下表可知,建国初湖北的高等教育从全国来看

A. 尚未紧跟形势需要
B. 高校整体实力较强
C. 文法教育优势明显
D. 苏联模式影响深刻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材料中“它”是哪种文学流派?(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画家总称自己为历史画家,他的确画了大量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他的作品强调理性与画面的严整。下列美术作品中,创作风格与此画家风格一致的是
A. 《马拉之死》
B. 《自由引导人民》
C. 《播种者》
D. 《格尔尼卡》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人间喜剧》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与小说一致。以下最符合出版社心意的画家是
A. 德拉克洛瓦
B. 米勒
C. 塞尚
D. 毕加索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 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 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 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 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错误的是
A. 是一次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B.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D. 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A.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B.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A. 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B. 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
C. 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
D. 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本某藩知事到任后不久,又被中央政府改称县知事,明治维新这一举措的实质是
A.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 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 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 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 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
D. 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奏折针对的是
A. 太平军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义和团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A. 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 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 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25. 详细信息
世界思想文化丰富多样,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来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崛起》
材料三 2012年6月《东方都市报》刊登了一幅名为“文化火锅”的漫画,火锅里面写满了很多比如佛、功夫、礼、老舍、爱因斯坦、道、京剧等代表中外文化的文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核心主张。
(2)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新的观念”来看待国家、政权机构?这些新观念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有哪些重大事件?
(3)谈谈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所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