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江苏省泰州市济川中学)

1. 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漫步在苏dī上,眺望湖中的残荷,枯枝败叶自在地随风摇yè。并非一朵,两朵,百朵千朵,而是十万残荷,zì意地临风起舞,犹如万马奔téng的狂欢。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旗猎猎,晴空万里,青春飞扬,意气风发。
B.“我和我的祖国”播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C.但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D.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自己能干的事,就不要越俎代庖。
B.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C.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D.一批黑恶势力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被铲除,群众对此无不拍手称快。
4.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⑤扁舟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如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这段文字出自艾青《__________》(篇名),这首诗中“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形象。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艾青诗选》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 )( )
A.《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善于通过印象、感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B.《向太阳》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
C.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鱼化石》《光的赞歌》就写在这一时期。
D.“忧郁”是渗透了诗人艾青的灵魂,一方面与他的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与时代有关,这种忧郁体现了他消极的一面。
E.“太阳”是诗人不同心境下的不同形象,如《马赛》抒发了诗人的愤慨之情,《太阳的话》,却表达了诗人渴望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太阳的急切心情。
7.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君子自强不息”语文实践活动,你班参与其中。
(1)(讲故事)为增强同学们的自强意识,老师讲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请再写一个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注意结构相同。
(2)(说内涵)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古诗词等材料,说说自强不息包含哪些含义。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3)(做演讲)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活动,小明写了一份演讲稿,正文划线部分有一处语病,请你运用复句的知识告诉他错误的原因并给出修改意见。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男儿当自强”。人,就应该有永不畏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困难都在困扰着我们每个人,只有勇敢的挑战,才会获得最终的成功。成功不是谁比谁差,也不是谁比谁好,而且在于谁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8.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苏轼的《西江月①·世事一场大梦》,完成小题。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②,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③。中秋谁与共孤光④,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年中秋所作。 ②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③妨:遮蔽。④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1】(1)说说“人生几度新凉”一句中“新凉”的含义。
(2)赏析“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的妙处。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远远不止是诗人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B.“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诗人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
C.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中,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悲情婉约背后旷达的一面。
D.与《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相比,两词都是 借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 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
9.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县令捕蝗》,完成小题。
钱穆甫为如皋①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②令独绐③郡将④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 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⑤回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鄙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
(注释)①如皋:在今江苏境内。②泰兴:征今江苏境内,与如皋相邻。③绐(dài):欺骗。④郡将:郡太守。⑤檄(xí):紧急公文,此处作动词用。⑥报:回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会岁早蝗发(__________)
②已而蝗大起(________)
③盖自如皋飞来(_________)
④辄书其纸尾(________)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钱穆甫为如皋县令
A.或异二者之为 B.念无与为乐者
C.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D.为动,改容式车。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节奏。
盖 自 如 皋 飞 来
【4】翻译下列句子。
(1)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5】文中的两个县令各有什么特点?
10.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语段,完成小题。
①每年三四月份,草长莺飞日,赏花正当时,玉渊潭公园都会迎来樱花节。今年的樱花节,游客感到购票更方便,游园体验更舒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5G网络技术应用到景区,节省了游客入园时间。
②无论3G、4G还是5G,这其中的“G”代表Generation(代)的意思。5G指的是第5代移动通讯网络,它是目前4G网络下一代的升级版。
③从理论上讲,5G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其峰值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0Gbps,甚至能达到25Gbps。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的普及提供可能。目前,用手机在线玩AR、VR游戏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5G时代,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④5G能够连接大量物联网设备,具有低延迟的特点。从固定的用户终端,一直到时速500千米的超高速列车,5G保证未来用户的数据连接不会掉线,从而建立一个更智能、更连接的世界。今年4月3日,全国首例5G远程心脏微创手术由广州教授团队“隔空”指导,高州医院医生主刀实施。相距400公里,手术画面却几乎没有延迟,身处广州的医学专家仿佛亲临现场。如果信号传递慢,网络反应延迟,指令下达出现迟缓,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5G技术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插上了翅膀,给病患带来福音。
⑤未来,5G网络信号无处不在。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上班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乘坐地铁时,刚好客户打来微信电话,还没谈几句便因网络信号不佳而被迫中断,这种情况将不会再发生,5G基站是一种微基站,身量更小、分布更多,可以发出比4G信号塔更高密度的信号,因此解决了地下空间等区域信号存在盲点的问题。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就意味着将获得更高质量的语音和视频通话服务。
⑥目前,中国的5G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商业潜能,前景广阔。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后,会涌现出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大量新兴业态。2019年的央视春晚,中国电信率先通过5G网络实现4K高清直播和视频回传,全程流畅无卡顿、无中断。
⑦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是一蹴而就的,仍有一些发展难题需要不断解决。中国迈入5G时代的铿锵步伐,正不断激发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尽想象。
(根据《人民日报》《科学大众》等资料整理)
【1】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赏析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第④段中画线句中的“几乎”的作用。
(2)第⑥段中画线句中“涌现”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给5G网络下个定义。
1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①“你赔不赔,你现在不赔我,我就把你的绳子割了!”据媒体日前报道,装修工周师傅在湖北武汉一小区16楼进行高空亮化作业时,不慎弄脏了业主晋某晾晒的衣服,晋某一气之下割断周师傅的备用安全绳,使得周师傅在下跳过程中受到皮外伤,所幸未酿成更大安全事故。目前,晋某因涉嫌危害他人人身安全被行政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割断周师傅的安全绳,这已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严肃的法律问题,晋某被行拘可谓咎由自取。本可化解的小事,却要打个结,并让他人遭劫?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诚如斯言,有理的事却硬生生切换为无理的事,遭人唾弃,值得反思。做出伤天害理乃至违法违规的事,与自身素养不高有关,与缺乏对他人的基本尊重有关,也与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有关。做人做事要与人为善,与人为善,让社会更润滑。
②倡导与人为善,是重新思索“我们”与“他们”的关系,重新定位我们与社会的关系,重新涵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构建一个有善意、有温度也有正能量的社会。没有谁是孤岛,如果动辄充满恶意,人心就会越来越粗粝,社会就会变得沙漠化。当社会空气过于干燥,燃点过低,一点就着,谁都是受害者。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与人为善,保留道德感,我们不仅可获得内心的安宁,更有助于温润人心,有助于建设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其实,观照现实,我们并不缺少文明标杆,也不缺少道德意愿,那些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感动,当事人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个伸手、一个微笑,就能打动人,引领人心向善。
③让社会更润滑,既需要每个人拥有向善自觉,与人为善,善于释放善意,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鼓励好人好事,让向善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是惩处伤害道德风范的行为,比如依法处理诬陷见义勇为者,减少乃至杜绝做好事反被诬现象。
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说法是他律,德则是自律。今天,我们进入了物质相对发达的发展阶段,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这就需要激发内心深处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肩负起道德责任。若如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更宜居,每个人都是道德受益者。当国民品格为人称道,民族精神的大厦就能巍然耸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作者:王石川)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有同学想将这段话充当本文的论据,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此段话放哪一段?并说说理由。
1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陈雄的《“狠人”范仲淹》,完成小题。
①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个励志的大典型,两岁死了父亲,四岁随母亲改嫁寄养山东,读书极为刻苦,“划粥而食”不说,大冷天还用冷水浇脸醒神。
②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对自己有点狠。
③还得从范仲淹读书的事说起。
④范仲淹同学跟着改嫁的母亲到了山东淄州长山县(今邹平县)朱家,朱家为他改了名字叫朱说。 朱家很有钱,平心而论,朱家没有虐待他,范仲淹之所以把自己搞这么苦,完全是为了励志,他在一座山上的破庙里读书,每天早晨、晚上,读书的声音特别大,山里的和尚都认识他。 他每天只煮一盆粥,粥凉之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 拌一点姜蒜,拌一点腌韭菜,就开始吃,吃完之后继续读书。
⑤后来,范仲淹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读书,继续保持这一习惯,有个“官二代”看他生活清苦,出于好意,就送了些美食给他。他却任美食发霉,一口不尝,“官二代”埋怨他,他说:“划粥割齑的生活我过惯了,我怕吃了你的美食,往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⑥不是他不好这一口,而是真的有大志向。 这志向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说他装,其实,他还真不是在装,这里举几个他赤膊上阵,与当权者对着干的事例。
⑦宋仁宗二十岁的时候,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掌朝的是太后刘娥,满朝文武包括皇帝,都得看她的脸色。 宋仁宗为了拍刘娥的马屁,打算率领百官给刘娥贺寿。
⑧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范仲淹站出来了。他强烈反对,写了一个奏章,干脆要求太后撤帘还政。还说,太后过生日,皇帝一个人去,倒还说得过去,带领百官跪拜,岂不是坏了体统?皇帝代表国家啊。
⑨不用说,太后很生气, 要下旨处分范仲淹,宋仁宗还算精明,提前贬他到河中府任通判。
⑩后来,太后刘娥去世,宋仁宗亲政。有一年七月,旱灾、蝗灾在全国蔓延,淮南、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去赈灾,仁宗爱理不理,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他质问皇帝:
⑪“如果宫中的人半天没饭吃,会怎样?那么多老百姓饿了多少天肚子了,您将心比心想一想吧!”
⑫宋仁宗只好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范仲淹每到一处就开仓放粮,减免赋税,安顿百姓。等灾情缓解之后,他又从灾区带来一些野草,拿到宫中给皇帝和六宫贵戚看,说:“看看吧,灾民们就吃这个,多苦啊!”
⑬庆历年间,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范仲淹帮助仁宗皇帝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重头戏是干部制度改革,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不讲亲疏、不避权贵,削弱“门荫”集团,同时派亲信明察暗访各级官员,对于有才能的官员加以提拔,对于贪腐官员就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了,有人戏称他的一支笔比阎罗判官手中的笔还狠。
⑭富弼劝他:“你这大笔一勾,可知道他全家都要哭!”
⑮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区的人哭要好!”
⑯范仲淹这么做似乎是狠了点,但他下的是猛药,立马见效。
⑰范仲淹六十四岁时,死在奔赴安徽阜阳任职的路上。他的死轰动海内,连远在西北的少数民族族人,也哭之如父,斋戒三日而去。 凡是他做过官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
⑱范仲淹死时,家财散尽,一家人贫困交加,暂借官屋居住。
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不是说着玩的。
【1】通读全文,文章中有哪几件事情写了范仲淹的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理反对宋仁宗带领百官给太后拜寿遭贬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结合文章内容,对标题“狠人范仲淹”中的“狠”做出解释。
(2)本文中的范仲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试分析第⑥段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
【4】文章大多有线索。本文是双线结构,既有明线,又有暗线,试分别归纳。课文《醉翁亭记》的行文线索又是什么?
本文: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的行文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作文 详细信息
请以 “永远在路上”为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规范;(4)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姓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