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0-2021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士”阶层日益壮大。依其主张,钱穆把他们分为“劳作派”、“不仕派”、“禄仕派”、“义仕派”和“退隐派”。下列属于“劳作派”的人物是( )
A.墨子 B.韩非 C.孟子 D.庄子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富国理乱,法家的先驱管仲与子产提出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水的人多。”据此可知,他们主张
A.刑律宜严 B.民生为本 C.无为而治 D.天人相应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寓言《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所列言论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不同篇目。

言论

出处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篇》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地形篇》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谋攻篇》



对上述言论相同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实用至上
B. 人文关怀
C. 知已知彼
D. 中庸守正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A. 违背宗法等级观念
B. 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 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D. 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6. 详细信息
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A. 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B. 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 字形略长,笔画圆勻,富于图案美
D.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
A.是对儒家思想的严重背离
B.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C.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体现了汉代民间思想激烈交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B. 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C. 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 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A. 《佛经》
B. 《圣经》
C. 《五经》
D. 《道德经》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

人物

内容摘要

石介

后之为国者鉴于李氏之覆车,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于中官,勿委任于奸臣。

范祖禹

逼父而压其位者,谓之受内禅,此其闺门无法,不足以正天下,乱之大者也。



A. 潘镇割据,地方权大
B. 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
C.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 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权利的失控
B.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民主思想的出现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唐时期,在政府的支持下翻译了大量佛经;唐朝皇帝追尊老子为祖先,玄宗亲注《老子》,下令所有人家必须家藏一本,开元二十年还以老庄列文取士。这表明此时
A. 佛道二教实现良性融合
B. 道教思想社会基础牢固
C.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D. 政治权力影响思想传播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的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代逐渐式微。我国佣书业式微的主要原因是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 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朱熹以天理的自然存在,要求人们通过格物和读经,从内心接受并认同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王阳明认为天理存在于人心之中,人人可以通过“致良知”认同儒家道德规范。材料反映两者的分歧在于
A.终极目的
B.认知途径
C.认同内容
D.反映实质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元曲和京剧
C.风俗画和文人画 D.话本和散曲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 焚书坑儒是秦朝暴政的表现
C.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笛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 渴望俗世认可
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
D. 注重写意传神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

A. 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 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 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 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夫之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
A. 客观存在的事物
B. 人们感知事物的器官
C. 万物发展的规律
D. 进行科学试验的仪器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此诗阐释的观点应属于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李贽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黄宗羲虽然对专制政治思想进行了极为大胆的反抗,但专制主义制度依然稳固如常,其思想于社会中荡起涟漪,却未翻起风浪。其根本原因是
A. 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 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 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C.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D.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文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艺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B. 随着宋朝商业的发展,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出现并成主流
C. 书法艺术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
D. 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下列历史人物中使“它”在中国“进门”“落户”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䜣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诉的这一认识
A.改变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A. 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 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
A. 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B. 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C. 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D. 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洋务运动时,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指出:中国贫弱的根源是“纲纪废驰,吏治不修”,“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张树声、郑观应等也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他们
A.“重本抑末”的农本观 B.“本末并举”的自强观
C.“中体西用”的洋务观 D.“天朝上国”的中心观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

出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

《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

《西游记》小说(明)

形象特点

“妖精”,取经过程中的护法,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白衣秀才猴行者”。

身上残留妖性较浓,但开始向着平民化倾斜。

剔除市井小民恶劣负面形象,抽离妖性,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 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 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3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6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材料三 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他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学说,“宣扬放弃个人权利,以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为本位,提倡民族国家主义”……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36.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 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儒学世俗化和社会化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二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政治和经济原因。
3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嗣同(1865-1898)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由于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张“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育、参与体育的权力。
——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