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晋中新大陆双语学校2020-2021年高二11月检测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 开发边疆地区
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C. 巩固周王统治
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家族社会和睦
B. 贵族王位世袭
C. 宗法观念浓厚
D. 分封等级森严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纲常的束缚
B. 专制制度的强化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指出,封建时代贵族管家称宰,秦汉统一后,家宰就变成了国家政治领袖,管国家政务。汉代皇室事务,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隶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这可以说明汉代
A.宰相由贵族私官演化来 B.封建旧制度遗蜕罄尽
C.家宰职权扩大威胁皇权 D.保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洛阳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朝刘裕建宋之后,封诸皇子为王,并且兼任州郡最高长官,带兵出镇战略要地;后又从寒人之中选拔若干亲信,出任中书通事舍人,虽仅位居八品,但因其出宣诏命,参与决策,因而成为重要职务。刘裕的这些做法旨在
A.确保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 B.强化专制皇权
C.抑制统治阶层内争权夺利 D.加强中央集权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这一做法
A. 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 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
C. 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 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
B. 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
C. 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 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宗最初设置的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只是在禁中掌管军机文书。宋代枢密院成为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机关,其长官枢密使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称为“宰执”,共同负责军国政要。这表明宋代
A. 中枢机构适时进行革新
B. 枢密院地位明升暗降
C. 统治者治国重文轻武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上一级队伍经常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削弱地方整体实力斗小 B.整顿全国军队编制
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王安石变法中,颁行《三经新义》(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并将《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B.培养和选拔实用人才
C.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D.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这一变化
A. 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
B. 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
C. 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D. 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所需要的刺绣物品,“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这一措施
A. 促使宋代改变了抑商政策
B. 有助于宋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 说明宋代普遍使用丝织品
D. 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八年(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A.城市规模不断壮大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财政收人大量增加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朝虽为来自大漠的蒙古人所建,但在理学发展史中,却是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的时代。其主要原因是元朝
A.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 B.确立了殿试制度
C.将《四书集注》定为科举依据 D.尚未形成心学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王安石来!’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宅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在历史上没有取得积极作用
B.宋话本属口述历史的范畴,能全面反映变法的实际,可大胆采信
C.宋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不可采信
D.宋话本在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分析,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后世是如何改进的?
22. 详细信息
唐代文学创作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呈现出盛唐气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唐朝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局面下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当时从广州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带把壶、高足杯等外来物品不仅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呑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唐朝,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
——《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述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唐朝对外交流发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