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后半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题免费试卷(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 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 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 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摘录自《史记》的有关商、周、秦的先祖和汉高祖刘邦出生的记录,《史记》中的这些记录

史料记录

史料来源

殷契(商朝先祖),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夕.因孕生契。

《史记·殷本纪》

周后稷,名弃(周先祖)。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

《史记·周本纪》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史记·秦本纪》

高祖……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史记·高祖本纪》



A. 叙述了客观的历史事实
B. 体现了领导人都有的非凡个人经历
C. 都在大肆宣扬封建迷信
D. 反映了古代早期政治与神权间的关系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甲骨文系商代“王家档案”的说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陈梦家的意见。此观点一出即为我国档案学界普遍接受。档案学界接受的依据是甲骨文
A. 从历史的角度看具备档案特征
B. 完整记录了商王家族的活动
C. 反映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D. 全部是商王占卜活动的记录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杨宽先生在《西周史》一书中的统计,西周初期占领当时黄河两岸的姬姓贵族的重要封国共计有21个,分封于黄河以北地区的还有耿等8个以上的封国,分封于黄河以南地区的有应等6个以上的封国。西周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占领经济战略要地巩固西周统治
B. 确保分封的主体是同族姬姓贵族
C. 最大程度贯彻西周血缘分封原则
D. 确保中央对黄河两岸的垂直管理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
A. 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
B. 削弱血缘政治影响
C. 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
D. 稳固西周统治秩序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 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 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长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A. 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B. 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C.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 有利于消除社会动乱与民族纷争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金文的“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
A. “礼”成为华夷之辩的主要内容
B. 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
C. 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D. 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陕西省宝鸡市贾村出土的何尊铭记载,周成王五年,(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修建东都。成王所以营建东都主要原因是


A. 镐京的位置不便于加强对各地控制
B. 加大推广分封制度的力度
C. 周成王继承了武王营建东都的愿望
D. 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左传》载,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奔走于晋、楚、齐、秦及其他小国之间,展开新一轮的和平外交努力,十余国在宋国达成第二次“弭兵(停止战争)”之约。“弭兵”之约能达成的主要因素是
A. 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
B. 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进步
C. 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
D. “弭兵”符合诸侯国的利益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自立说。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周王室衰微
C. 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
D. 礼乐制度被破坏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
A. 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 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C. 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 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A.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箝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A. 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 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C. 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 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
A. 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B. 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C. 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D.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A. 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 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在统一前,巨贾吕不韦曾位至相国;统一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发“贾人略取陆梁地(泛指桂林、象郡、南海等岭南边远、蛮荒地区)”。这一现象说明秦朝
A. 小农经济形成
B. 放弃重农抑商
C. 中央集权加强
D. 江南得到开发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代《置吏律》规定: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此规定
A. 杜绝了政治腐败发生
B. 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
C. 保证了皇帝的任免权
D. 规范了官吏任用程序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 政府曾实行重商政策
B. 私营商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C. 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D. 用法律手段规范商业行为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B.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C. 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D.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其中第一次“大革命”主要是指
A. 开创“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B. 废除宗法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C. 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D. 在全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 东汉设置州郡县三级
B. 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C. 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度
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25. 详细信息
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A. 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 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C. 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 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 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 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据此可知汉代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主要原因是
A. 儘家最擅长教化和典礼
B. 汉武帝的好大喜功
C. 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
D. 统治不能单凭武力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九月,武帝号召从军赴南越,借诸侯献祭的酎金不纯,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这一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 首开西汉夺侯王爵位之先河
B. 加强了军事征伐的力度
C. 为征服并平定南越奠定基础
D. 制约了地方割势力的发展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了当时的谚语“百里不贩榷(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司马迁轻视商贩
B. 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 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D. 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人,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 否定了古代中国种植经济的主体地位
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3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
A. 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
B. 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
C. 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D. 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
3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 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 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
D. 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3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馆舍布与州郡,田亩阵千古囤。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等于,相当)于守令。”中央政府曾试图限制豪强兼并土地、隐匿人口、逃避赋税,但都归于失败。这说明东汉的豪强地主
A. 成为了维护皇权的重要力量
B. 形成垄断经济的主要力量
C. 是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因素
D. 代表宗族权利的主要势力
3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 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D. 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3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3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盐铁论.错币篇)又云:“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这表明汉初
A. 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C. 官督商办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D. 实行放任经济政策复苏社会经济
3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A. 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 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C. 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大一统思想出现
3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九品中正制并非南北朝时期惟一的选举制度。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举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察举制“举孝廉”的影响
B. 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
C. 封建“庄园制”经济发展
D.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3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
A. 筒车
B. 耧车
C. 水排
D. 翻车
4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 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 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 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4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A.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 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 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 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4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633年,唐太宗下令修订《氏族志》,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唐太宗此举意在
A. 打击门阀士族影响力
B. 继承谱学优良传统
C. 整顿官僚队伍的秩序
D. 为科举制扫除障碍
4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扩大行政权
B. 削弱三省权限
C.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 加强皇权
4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4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的官营纺织业是由少府监的下属织染署分管,所领织紝十作,内有绫、罗、锦、绮等八作为丝织品,另外两作布、褐分别为麻织和毛织。由此可见,官营纺织业
A. 产品只供应皇家使用
B. 主要依仗丝织品盈利
C. 特别重视丝织业
D. 麻、毛纺织工艺水平低
4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初期的赋税主要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到唐朝中后期,变为以土地税和户税(财产税)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制度的变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土地兼并的严重
D. 赋税制度的改革
47.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老子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的人。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与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思想,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法令,但却都不发挥实际作用。这是种否定一切人定法的复古例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亚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顾从自然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想。斯多亚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人类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东西方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48.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代和唐初

中唐及晚唐

北方
水利

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

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

南方
水利

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

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墓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

4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西周起就开始了权力监督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的尝试。随着朝代的更换,这一制度在不断的充实与发展,逐渐完善。……秦汉处于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初创时期,各项制度均在尝试建设之中,这一时期有了大量的有关机构设置、取官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内容为汉朝所继承。……唐宋时期有关“监督”的法律规范已经相对完备。明清时期的“监督”法律规范更加丰富完备,除在基本法典中涉及行政监督的内容之外,两个时期均仿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明有《大明会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后在光绪朝总汇为《大清会典》。为了明确中央行政各都院的办事规则,清时还制定了六部则例,对中央行政详加规范。明清时期的考课监察立法也日益完善。
——整理自孙季萍《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评析》
材料二 权力制衡在近代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应当归功于启蒙思想家的努力。孟德斯鸠及其他思想家将权力制衡的基本理论归结为两个基本思想: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近代以来西方法治的发展,在严格意义上就是这两个基本思想的外化。严格意义上,近现代法治史,就是一部权力约束和制衡史。而全部近现代法治史都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西方近代权力制衡本质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