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同步练习

1. 详细信息
破译“表情包”
材料一:
从表情包的发展来看,字符式、颜文字、Emoji和QQ表情包的情感表征比较直观,是对人表情、肢体特征的模仿,主要表达和反映人们的情感。而动漫和真人表情包构成较为复杂,通过各种拼贴、同构、戏仿等手法实现各种形式的混搭。表情包既可为单纯的图像,又可为“图像+文字”的多模态话语;既可以静态,又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表情包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是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具有天然的抵抗性。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抵抗是仪式性的,但却能调解社会矛盾。
(摘编自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
材料二:
网络空间的表情包并未许诺言行一致,“言过其实”才是真正的可乐之处。统计与分析表明,人们往往乐于将种种有趣的表情赋予小动物,猫、狗、兔子、公鸡、鸭子均是表情包队伍之中的常客。熊猫虽体量庞大,但性情温顺,不具攻击性,无妨与小动物为伍。小动物的特征即是“萌”,一只公鸡拖一柄缺口的菜刀气势汹汹地夺门而出,谁也不会被这种表情包吓住。没有人觉得强敌将至,如此装腔作势无非博人一粲。
事实上,表情包这种修辞方式无法扩展到某些举足轻重的文本。人们很难想象,哪些表情包可以插入蓝皮书、白皮书或者鉴定一个人品行的档案材料。哲学著作大门紧闭,社会学论文或者教科书拒绝联系。在目前,这种修辞方式仍然与文学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时,人们不得不意识到,这种修辞方式仅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
(摘编自南帆《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中“表情包”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情包是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正统文化具有天然抵抗性的亚文化。
B.表情包具有夸张、形象、幽默、戏谑等特点,是另一种修辞方式。
C.表情包类型多样,有字符、颜文字、Emoji、QQ表情包、动漫表情和真人表情包等。
D.表情包通过挑战主流文化、调解社会矛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的仪式性和抵抗性超过了文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情包往往“言过其实”,所以在传情达意过程中,表情包只供娱乐,不可相信。
B.表情包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的特点,使它无法进入正规的学术语言系统。
C.发送快捷、意义明显、面孔亲和可乐、解读轻松方便等因素,是表情包流行的原因。
D.猫、狗、兔子、公鸡、鸭子等动物是表情包中的常客,因此“萌”是表情包的主要特征。
【3】解释材料三中四个表情包的含义,每个表情包用二个词语来解释。
2. 详细信息
理解“工匠精神”
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匠人们的娴熟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固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专注坚守的同时,更应将娴熟的技能传承下去。在当今社会,许多民间独门手艺亟待挖掘和继承,如斗色剪纸、木板水印、推光漆器、宣城制笔等传统手艺已濒临失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呼唤更多的“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涌现出来,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孙纲《“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
材料三:
中国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首先是作为教育机构要转换教育思维。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动手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在一些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要优于工匠和技术工人,这无疑是在挫伤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全社会对工匠应予人文关怀。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工匠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陈华文《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一中“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工巧匠将技艺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这种追求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就是工匠精神。
B.工匠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地热爱职业,甚至到达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工匠精神。
C.工匠精神中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D.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B.工匠精神培育应该从教育抓起,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应该大力加强动手实践教育。
C.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优待政策应该向一线工匠和技术工人倾斜。
D.工匠虽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着创造性和开拓性,全社会要有人文关怀,才可能在这喧嚣的时代中呼唤回工匠精神。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现代社会还要坚守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
3. 详细信息
赏析小说的诗意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请根据小说的特点,给上述三段文字拟个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字。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响”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材料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材料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3】下列对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材料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材料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材料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材料二写香雪的动作、材料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了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4】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二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走近千古赤壁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阜。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
【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属: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
B.白露横江(横:充满) 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
C.今者薄暮(薄:稀薄)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 顾而乐之(顾:环顾)
【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材料三由赤壁场景写到周瑜,再联系到自身,抒发了豪放旷达的胸襟。
B.材料一二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材料一描绘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景色,材料二则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景象。
C.材料三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境界宏阔,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典型。
D.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材料二状捕获的鱼“状如松江之鲈”,用西晋张翰的典故,透露出道家隐逸的志趣。材料三的最后两句,暗含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失落,又露出儒家的底色。
【3】“江水”和“明月”是三则材料中共同的意象。下面对于这两个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一组诗文都写苏轼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纯粹因为是游的时间和地点,使“江水”和“明月”成为上述诗文中的核心意象。
B.由赤壁想起英雄,由江水想起时间,由月亮想起造物,三则材料中的“江水”和“明月”很自然地把月夜的行踪、赤壁的场景、历史的人事、旷达的情感熔铸在一起。
C.“江水”的消和长、“明月”的盈和虚等特征,容易引发人们从变化与恒定、刹那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等角度对历史人事、自然宇宙进行观照。
D.人生短暂,逝者如“江水”,盈虚消长,“明月”无尽藏,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激发起共鸣和遐想,因此诗文中的“江水”和“明月”,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启迪。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感受唐宋诗情
冬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采桑子
[宋]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1】对两篇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不写自己的窗刚好对着一行柳树,而写柳树对着诗人的门窗,显得新奇别致。
B.陆诗前两句写柳的位置和衰落,是静景;后两句写风吹枝断、鸥鸟惊飞,是动景。
C.欧阳词上片写游人往来、管弦声声,是以声衬寂,着力表现了西湖的恬静脱俗。
D.欧阳词下片写夜晚泛舟的欢愉,因为无法驾乘神鸟,只好退而求其次,在舟中寻找成仙之感。
【2】请结合情境,比较分析陆诗与欧阳词中“鸥”这个意象的不同特点。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句)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4)《劝学》中,借“木受绳”与“金就砺”的比喻,说明君子如果能做到________,则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niǔ)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迅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B.今天的“匠”,早已从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yì)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迎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
C.对于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功去学,因此,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bi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
D.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园中播散着熨(yùn)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乡(社区)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你的家乡(社区)文化生活状况如何?那里的文化设施是否齐全?那里的文化传统习俗是否还在流行?……
寒假将至,假设学校要布置家乡(社区)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开展家乡(社区)文化生活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家乡(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家乡(社区)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等。请按照示例格式,写出你准备在家乡(社区)里调查的主题(不能抄示例)。
【2】调查主题确定后,在正式调查之前,你要着手做哪些准备工作?请逐条写出(不少于4条)。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任务。
据报道,中部某省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3500平方米的车间内,一座近两层楼高、如山丘状的“教材山”异常醒目,几乎涵盖中小学所有科目教材。记者随手捡起一本初中历史教材翻看,发现品相完好、干净整洁。“这里有40多吨教材,都是这三四天收来的,全部变废纸了。”公司负责人说,“旺季时每月回收的教材数量是现在的3倍,绝大部分被送到造纸厂。”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媒体和学者探讨并推动我国教材实现循环使用,但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能够得到循环使用的教材占比很小,绝大多数的教材最终都被当成废纸流入了造纸厂。
教材循环使用一直是叫好不叫座。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10.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是我国“电影产业链及票房分成”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使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上游的投资、制片方,中游的发行方和下游的院线、影院与观众_____。上游片方或中游发行方提供片源,下游用户付费观看,现金流自下而上流动,_____。从票房分成现状来看,_____,其次是投资、制片方。这也是近年来影院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
11.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我们买东西排队,一般有人插到你面前,会很不高兴。胆子大点的会制止,胆子小点的在心里厌恶。但如果插队的人是你的朋友,你一般是会默许的,有时还会主动让朋友插进来。有时候你的朋友让你插队,你一般也是会做的。这就有意思了。这件事对不对,能不能做,我们竟然要看对方与我们的亲疏远近。这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也是很普遍的现象。
(1)请根据材料,解释什么是“差序格局”。
(2)你是如何评价熟人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
12.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青少年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它们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
班级计划举行高一学期期末主题班会,请你从中选择一种“学会”,写一篇发言稿。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