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测题带答案和解析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 详细信息
读我国某区域绿洲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 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 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 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 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A.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2. 详细信息
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  )
A. 降水较多 B. 气温较低 C. 坡度较缓 D. 光照较强
【2】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  )
①海拔高,气温低 ②多大风 ③食草动物多 ④太阳辐射强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详细信息
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考察时,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海拔)。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地最高处海拔为5000米
B. 云杉林出现在南坡
C. 沿途植被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沿途植被的变化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自然带分界线,一年中有明显位置变化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详细信息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分别符合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图中甲山脉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图中绿洲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5. 详细信息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44°50′N,0°34′E)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大沙丘以每年约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盛行西风将岸边沙吹向内陆,使沙丘增生
B. 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 沿岸有寒流经过,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2】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非地带性现象 D.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6. 详细信息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基带(山地下部第一个自然带)、树线(森林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 ℃的等温线相吻合)、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
(1)请分别写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树线和雪线的高度,并计算山麓地带的气温。
(2)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脉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
(3)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
7. 详细信息
读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区自然带为________带,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西北地区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牧民们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不同海拔上的高山和高山森林草甸、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带、平原河谷和荒漠地区,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材料二 如图为阿勒泰地区牧民转场路线示意图。

材料三 高原、山地的夏菜是利用西北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的优质蔬菜。
(1)分别叙述阿勒泰地区四季牧场的分布特征。
(2)试分析哈萨克牧民转场的原因。
(3)你认为西北高海拔地区能否大规模生产优质夏菜?试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