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2019年高三历史下期高考模拟网络考试试卷

1. 详细信息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 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 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2.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3. 详细信息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4. 详细信息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5. 详细信息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 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
B. 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C. 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6. 详细信息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B. 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C. 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D.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7. 详细信息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8. 详细信息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9. 详细信息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0. 详细信息
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 辛亥革命并未挽救危机
C. 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D.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11. 详细信息
中共成立初期,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 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12. 详细信息
1914年10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等各项税厘,一律免除。……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呈文反映了
A.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列强经济侵略加强
C. 经济主权意识增强
D. 民族工业缺少保护
13. 详细信息
经过新中国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私营企业的大多数……不再是纯悴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这种状况
A. 说明国民经济恢复收到良好效果 B.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C. 确立了人民政府的经济领导地位 D. 把私营企业纳入了计划经济轨道
14. 详细信息
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
晚年他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据此可以推断,当时雅典
A.城邦民主陷入危机 B.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C.名人享有一定特权 D.创作自由不受限制
15. 详细信息
古罗马3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
A. 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
B. 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C. 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D. 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
16. 详细信息
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B. 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C. 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D. 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17. 详细信息
普鲁斯特认为,必须把《百科全书》编纂者们如狄德罗、伏尔泰等看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据统计,《百科全书》作者中,有4%是商人或制造业者,有贵族头衔的占同样比例,医生15%,政府官员12%,神职人员8%.这反映出(  )
A. 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启蒙运动得益于少数富贵精英的支持
C. 理性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主流认识 D. 社会结构中资产阶级已占据主导地位
18. 详细信息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19. 详细信息
1833年,英国议会立法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4—18岁的青少年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并且每天要抽出至少两个小时让童工接受教育。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
B. 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障制度
C.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
D. 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20. 详细信息
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 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 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 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D. 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21.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这反映了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B. 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
C. 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
D. 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2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23. 详细信息
下图是关于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结合材料,运用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4. 详细信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满分)
材料: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464~549年)统治初期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项。二年之后,仓廪充实”。他有《诗集》32卷,在他的熏染和带动下,萧梁时期文化昌盛。他在位期间敦崇经术,开五经馆、修孔庙、兴办系列学校,针对“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他亲自示范,登堂讲授(孝经》,撰写《五经讲疏》,安排官员到处宣讲。他在《述三教诗》中写道“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梁武帝旗帜鲜明地提出“官以人而清,岂限以甲族”,选官不以门第高低为限,唯才是举,淡化士族和庶族的界限,移风易俗。
——根据杨恩玉《论梁武帝的历史贡献》改编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统治初期取得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