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2018年高一历史上册期末考试带答案与解析

1. 详细信息
在平定武庚(商纣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庶兄)封于宋地,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王畿之地,并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体现了当时实行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2. 详细信息
1974年发掘的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是西周时期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的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血缘关系导致贫富差距
B. 分封制度打破墓葬等级
C. 宗法关系影响墓葬规格
D. 墓葬体制影响宗法制度
3. 详细信息
近年来,随着《甄嬛传》、《延禧攻略》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宫斗剧层出不穷,令观众乐此不疲。抛开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家国一体
B. 皇权至上
C. 儒家礼制
D. 中央集权
4. 详细信息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为了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嬴政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实行郡县制
B. 设立三公九卿
C. 实行军功爵制
D. 建立皇帝制度
5. 详细信息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该制度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
B. 汉朝中外朝制
C. 隋唐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内阁制
6. 详细信息
“竹林七贤”是古代著名隐士,生活在魏晋时期,他们超然物外,不攀附权贵,才学突出。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官职往往被少数大族家庭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仕途影响颇大。这种现象受下列哪一制度影响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7. 详细信息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体现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选官制度日渐成熟
D. 官员上朝的礼仪日益完善
8. 详细信息
“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法律至上
C. 直接民主
D. 少数人的民主
9. 详细信息
伯里克利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能够作为反驳证据的是

①雅典民主机构 ②雅典居民比例 ③雅典公民投票用的陶片 ④苏格拉底之死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详细信息
下面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又是公民法
B.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 罗马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万民法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D.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11. 详细信息
中新网12月17日电: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的发言人表示,梅正在寻求所需的“额外保证”,以取得议会对脱欧协议的支持,不会举行第2次公投或是针对脱欧选项进行象征性表决。对于梅希望取得议会支持的做法的正确理解是
A. 英国内阁要对议会负责,议会是权力中心
B. 英国首相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C. 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 英国首相“统而不治”
12. 详细信息
萨姆·亚当斯打趣地说:“我跨进这座楼房时被吓得绊倒在门槛上了,在我面前出现的是一个强大的全国性政府,而不再是一个各式各样州权的薄弱联盟。”亚当斯旨在说明
A. 《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 美国1787年宪法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德意志帝国宪法》巩固了国家统一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法国实现共和
13.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意了法国大革命前至1875年的政体变化,说明了法国政体变化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假设起点a为君主制,c、e为君主立宪制,那么f应为:

A. 君主专制
B. 共和制
C. 君主立宪制
D. 帝制
14. 详细信息
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所做的“德意志帝国政体结构示意图”。从示意图中可以判断出19世纪末期德意志帝国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B.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C.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15. 详细信息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 要求中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 要求中国大幅度降低关税
C. 打开中国的市场
D. 把中国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16. 详细信息
“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该诗评价的是
A.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B.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C.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D. 辛亥革命失败
17. 详细信息
屈辱条约的签订危害了中国主权,加深了民族危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C.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
18. 详细信息
《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书中反映的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北伐战争
D. 戊戌变法
19. 详细信息
2018年5月2日,习.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并主持召开了北大师生座谈会。在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你认为,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们努力要实现的中国梦是
A. 实现民主和科学
B. 实现民族独立
C.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D. 推翻清政府
20. 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平在讲话中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共.产.党宣言》
B. 《人权宣言》
C. 《资本论》
D. 《德意志意识形态》
21. 详细信息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述。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完善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一实践活动?
A. 第一国际
B. 俄国十月革命
C. 巴黎公社
D. 三大工人运动
22. 详细信息
2017年是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纪念。在11月7日纪念日当天,俄罗斯数十座城市举行了多场文物、图片和雕塑展览及研究会。下图为赤卫队正在攻打冬宫,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 “四月提纲”公开发表
C. 七月事件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23. 详细信息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实现共产主义——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B.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D.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24. 详细信息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的爆发 ②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③南昌起义的爆发 ④遵义会议的召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
25. 详细信息
1949年4月,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中最早发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
A.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 北平和谈破裂
C. 渡江战役成功占领南京
D. 新中国成立
26. 详细信息
浙江武义县后陈村首创了一个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第三驾马车”——村务监督委员会,其成员由村民代表直选产生,独立行使监督村务的权利。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该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对于上述事实的认识,最恰当的表述是
A. 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形式
B.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的最新尝试
C.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深刻实践
D. 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的积极探索
27. 详细信息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迄今为止,我国已第五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早出台于
A. 1954年
B. 1975年
C. 1978年
D. 1982年
28. 详细信息
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习总书记亲自题词“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进行祝贺。60年来广西各族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西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29. 详细信息
习.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习.平指出,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核心是
A. 坚持一个中国
B. 两种制度并存
C. 高度自治
D. 和平统一
30. 详细信息
2018年习.平主席四次出访,足迹遍及非洲、西亚、欧洲、拉美和太平洋地区的13个国家,参加3场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在7月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在11月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12月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这表明当今中国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D. 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1. 详细信息
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七周年。九十七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摘编自习.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讲话(2018年5月4日)
材料二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并指出其确定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特点。
32. 详细信息
2017年习.平在全国政治工作会谈上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于权力的监督,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官员的选拔,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统治者还重视用法律对监察活动进行规范,如汉朝时的《刺史六条》、唐朝的《巡察六条》、清朝的《钦定台规》等法规的制定。……监察御史只有八品。然而,他们执行监察权时,可以不受自身品秩限制,纠察弹劾包括宰执、王公在内的一切官吏。虽然古代的监察权依附于皇权,但监察权力的运用具有相对独立性,职能渐渐从行政监察权中分离,机构也渐渐走向独立。
——据《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等
材料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没有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但是……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摘编自《西方行政监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三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