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试(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 详细信息
今年11月7日是“立冬”节气。阅读下面文字,了解传统文化,并完成小题。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有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举行祈年宴会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立冬是农历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汉族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可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据阐证,我国古代将立冬后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后来人们常用的“海市蜃楼”里的“蜃”就是用的这个意思。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立冬期间的冷空气,常常不是大风把这一带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特别是北部、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易使海上作业受到严重损失。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文中加点字“祈”应该读为“qí”,偏旁是“礻”,经常被误读为“qǐ”;文中加点字“蛤”读“gé”,偏旁是“虫”,常被误读为“há”。认真辨别,下面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酝酿(niàng) 窝巢(kē) 莅临(lì) 咄咄逼人(duó)
B. 黄晕(yùn) 发髻(jì) 吝啬(sè) 菡萏(hàn dàn)
C. 高邈(miǎo) 静谧(mì) 菜鲑(qí) ?斜(qí)
D. 仿鳝(shàn) 憔悴(cuì) 匿笑(lì) 花团锦簇(zú)
(2)成语“海市蜃楼”描绘的是一种景象,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传说中形似一种大蛤蜊),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现常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也可用来形容心中想到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认真思考,下列成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朱自清先生在《春》里用以比喻姿态优美。
B.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咄咄,表示呵叱。
C.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所以特别稀罕。罕,稀罕。
D.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
(3)对文中的黑体字的笔顺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祭”的第9笔是“?”
B.“可”的第2笔是“?”
C.“此”的第5笔是“丿”
D.“藏”的第7笔是“一”
(4)请在下面的格子里端正书写文中划线成语(任选2个)。
2.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敬辞谦辞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B. 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C. 广大文学爱好者可将作品寄来,我会一一斧正。
D. 11月2日是贵校113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3. 详细信息
对下列句子后面括号内所给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四季的雨给大地带来的滋润。
B.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细亮、细长。
C.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句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冬天捕鸟的情景。
D. 未若柳絮因风起。
这个比喻说的是雪花飞扬时的轻盈优美。
4. 详细信息
下面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泰戈尔 《金色花》 印度
B. 史铁生 《秋天的怀念》 中国当代
C. 谢婉莹 《荷叶?母亲》 中国现代
D. 孔子 《论语》 中国汉代
5. 详细信息
古诗默写。
(1)《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诗人们总是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蛾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利用山、月、江水等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_______”,写诗人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如雪、月华如霜,只留下征人绵绵不绝的乡愁;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表达出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其它两句关于“月”的诗句或词句:_______,_______。
6.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①以上材料出自《论语》,儒家的“四书”有《论语》《孟子》《大学》和《_______》。
材料中的四则语段都是关于学习的论述,其中“学而时习之”的“时”的意思是_______。《论语》中不乏谈论学习与思考的篇章,例如: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_______;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因此可以看出,学与思存在着辩证关系。
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要求弟子先要具备_______,做到这些尚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章典籍;在学习中需要诚实的品质,“是知也”中的“知”意思是___________。?
③请你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语段,结合社会现实或者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理解或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详细信息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舍; ②去后乃至 乃:
③尊君在不? 不: ④元方入门不顾 顾: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3】你如何评价元方“入门不顾”?由此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字的显著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能很直观地看出它的意思。比如“瓜”,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后来我们也用它来形容形状像瓜的事物,如瓜皮帽、瓜皮船等。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像切瓜一样”,人们又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春秋时期的“瓜子族”(生活在甘肃敦煌一带的姜姓人),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有些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水”组成“淼”。有些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已经不那么直观了,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这得从繁体字“?”中才能看出本来面目。这个“?”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右边的“帚”是扫帚,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汉字的这种特点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容易辨识,利于联想,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
【材料二】
部首是汉字独有的,每个部首都有其奥秘,如果对部首的文化内涵不够了解。就会出现理解偏差。
一般而言,以“山”为部首的字,这些字的字义都与山有关,如“峻”、“巍”和“崇”都以“山”为部首,表明这些字的字义都与山有关,只不过是“高而陡”、“高而险”和“高而大”的区别而已。
以“礻”为部首的字一般与神有关,因为“礻”是“示”的变形。《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凡以“礻”为部首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神”,从示,申声,天神也;“祗”,从示,氏声,地神也。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容易将“礻”与“衤”混淆。其实,? “衤”是“衣”的变形,那么以“衤”为部首的字自然与衣服有密切的关系。
“彳”与“人”无关,读作chì,甲骨文为“”,像十字街形。十字街行人来往,因此,“彳”有小步缓行、走走停停的意思。以“彳”为部首的字,基本表示行走、行为、行动、出行或往、去之意。比如“彷徨”,意思为游移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再如“徐”,本义是缓慢地走。部首是汉字中很有特色的构字部件,因其有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字义、记忆字形。
【小题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汉字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小题2】可能你见过人和人“撞脸”,“撞脸”的汉字你见过吗?比如“祗”和“?”,请运用【材料二】的知识,在下面语句横线处填入正确的汉字,并说出推断的理由。?
祷尔于上下神________(祗? ?)。 《论语,述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详细信息
(二)阅读《足迹》完成小题。
足迹
①拐过那道挂满冰柱的断崖,大雪山的山顶就在眼前了。
②路,越来越难走了。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落下来。指导员曾昭良觉得脑袋仿佛胀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动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猛地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心跳得“砰砰”响,似乎一张口那颗热乎乎的心就会一下子从口里跳出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啊!可是不行,还在接受收容任务的时候,他就听说过,山顶上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③被搀扶着的病号倚在曾昭良的肩膀上,喘了几口粗气,仰起脸,乞求到:“同志……把……把我扔下……你……”
④“瞎说!”曾昭良生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像是为了回答,他加快了脚步。
⑤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他们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⑥就在登顶的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还有几个刚刚赶到的,正摇摇晃晃地寻找着地方,准备坐下来。
⑦曾昭良的心像是被谁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了,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脚步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冰冷,再也起不来了。他又奔向旁边的一个年轻的司号员,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的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⑧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
⑨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⑩曾昭良的心头立时松宽些了。他抹去了眼角上的雪水,定晴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渣,堆着白雪,浓密的眉上沾满了雪花。看去简直像神话里的老人了。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
(11)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12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和头上的积雪,然后扭转身,向着山顶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13这话声音不高,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都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往起站,有的已经在同志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扛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下山的路移动了。
14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伤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地说道:“走吧,您身体不好……”
15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伸过来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了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
16“是党员吗?”
17“是。”曾昭良回答。
18“你累了吧?”
19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20“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呢?”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
21那人? A ,然后 B ,又 C 。可是,谁身上又有多余的衣物呢?
22警卫员显然弄错了首长的意思,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23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
24“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25然后,那人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 周恩来。
26曾昭良看着这个整个红军都衷心敬爱着的名字,顿时,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严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27“同志!”周副主席沉重地点了点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关口,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这些关口上!”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再交给下一个同志。”
28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
29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
30风雪更紧了。
31曾昭良紧握着命令,深情地望着长征部队走去的方向。
32只见敬爱的周副主席,搀扶着战士,迎着弥漫的风雪,在大步走着,走着……在他的身后,在这千年积雪的雪山上,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脚印……
【小题1】周副主席来到山顶后,做了哪些事或决定?阅读⑨-(32)段,仿照所给示例加以概括
①帮助曾昭良搀起了即将坐下的小司号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决定山顶的雪坪上需要留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21)段,联系上下文内容选择下面合适的语句填入文中空白处。 (只填序号)
①抚摸着自己身上? ②打量着周围的人? ③伸手摸了摸曾昭良的衣服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人物描写很生动形象,请从文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小题4】曾昭良看到雪地上那一长串深深的脚印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或者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你发挥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100字左右。
10. 详细信息
请以“______真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填写在作文卷上。(2)语言力求生动具体,恰当使用各种修辞方法。?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个人、班级和学校等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