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份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在线测验(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至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进入了鼎盛期。明清家具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卯精密,宛若天成,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评价一件古典家具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古典家具的材质价值
不同的材质价位差别甚大,直接影响家具的价值。例如紫檀属植物约有十五种,而传统认识中的紫檀只有一种,为印度南部迈索尔邦特产,学名“檀香紫檀”,出材率非常低,只有10%到15%,做小件家具的短材一般6.5到7.8万元一吨,做大件家具价位则在10到20万元一吨。在紫檀属植物中,除檀香紫檀外,其余材种皆归属于“草花梨”种群内,出材率达70%,其价格要低得多,只要几千元一立方。所以,确定材质,在评定家具价值时至关重要。
二、古典家具的科学价值
这在明式家具中反映得最为突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圈椅。其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呈“S”形,它是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的。椅背后边柱上端微向后弯,搭脑正中亦向后弯,使后背形成100度至105度的背倾角。坐面多用弹性很强的藤席,人坐在上面,藤席受压下垂,与坐面前沿形成3度到5度的坐倾角,这个角度,按现代人体工程学研究,为人体休息最佳角度。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明代已经把家具的造型和人体各部的关系科学地结合起来。
三、古典家具的历史价值
无论何种器物,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一般来说,年代越久其价值就越高。当然器物本身要有确凿的年代依据,如款识。款识有年号款、购置款和纪念款等。有的器物虽无款识,但有史料或其它记载可证实其制作年代以及流传过程,也属于有准确纪年之物。这些有明确纪年的家具对我们研究各时期家具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古典家具的文化价值
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又富有精神内涵。
总之,在评价一件古典家具的价值时,要在同类作品中反复比较衡量,确定它在同类物品中的地位,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取材于胡德生《谈谈古典家具价值》)
材料二
吉祥图案在家具上的运用大约起源于商周,至宋代已被广泛使用,明清更盛,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它不仅有洪福吉祥之内涵,更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
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的构成手法如下:
一、运用汉语谐音
利用汉语的谐音表达某种吉祥寓意,在吉祥图案的运用中十分普遍。例如“鱼”谐音“余”,“梅”谐音“眉”,“瓶”谐音“平”等。这样就可以组合成“吉庆有余”“喜上眉梢”等各种吉祥图案了。在有些图案中,将不同词汇中的同一个字转义成新的富有吉祥寓意的短语,然后再用相应的纹饰组合成吉祥图案。比如用百合花来组成图案,构成“百年好合”,寓意幸福开心一百年。
二、借用生物生态属性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遗传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寓志,附会象征。例如,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又如鸳鸯雌雄成对、形影不离,用雌雄鸳鸯并浮水面来寓意夫妻恩爱;葫芦因其多子,故在民间被用来象征多子多孙之意等。
三、利用有代表性事物的象征寓意
用代表性事物来寓意吉祥喜庆,是吉祥图案对素材的直接应用,给人最为直观的祈福印象。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表示对富贵的追求;再如玉器、鼎炉、书画和一些吉祥物配上盆景、花卉等装饰在家具上,寓意志趣高尚、品行优雅等。
四、直接应用吉祥文字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家具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常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和民族工艺的相应相生,颇具意味。
家具上很多吉祥图案综合运用了以上多种构成手法,含意更丰富,作品也更加成熟。
(取材于吕九芳、徐永吉的《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
材料三
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硬木家具用材讲究,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外,不作大面积装饰,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格。而且明清家具表面上也很少使用油漆,仅擦透明的树脂或蜂蜡,追求其本身质感,达到“硬、滑、素、净”的艺术效果。
另外,明清家具装饰适度、繁简相宜,体现出一种少而精、以少胜多的简约美,虽然装饰性的附件少,却各自有着赏心悦目的内涵和形象。现在按这种简约思想设计的家具,都摒弃了豪华雍容的感觉,却更富于时代感;它们都本着“以人为本,简朴自然”的原则,针对现代人而设计, 更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具体体现就是用最少的材料生产最多的产品,减少浪费,减少污染,达到最完备的功能。
明清家具所蕴含的文化感让设计者们分外关注。这种淳厚的文化气息在其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中得到直接的体现。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家具使用环境,尤其是园林建筑有关。当时园林建筑是文人雅士的文化社交场所,因此文人雅士往往会按照中国传统士族文化的审美理念参与园林的家具设计。这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决定了明式家具的设计风格。
总之,古典家具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不仅在“绿色设计”方面给现代家具很多启示,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体现着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一种审美倾向。我们不应一味地去仿制,必须加以继承和创新,取其精华,把古典的、现代的、时尚的元素加以结合,充分考虑现代人追求生活化、功能化、人性化的需求,让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取材于郑娟《浅谈中国古典家具及其特色在现代家具中的传承与发展》)
【1】对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 榫卯:卯,读音为mǎo。
B. 脊背:脊,全字共9笔。
C. 确凿:凿,义同“言之凿凿”中的“凿”。
D. 款识:识,“标志,记号”之意。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明代圈椅的设计中不能体现现代人体工程学的一项是
A. 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
B. 背板造型呈“S”形曲线。
C. 背倾角呈100度到105度。
D. 坐倾角呈3度到5度。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古典家具上的吉祥图案,不属于谐音寓意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出现的加点成语的替换,有误的一项是
A. 宛若天成:可用“巧夺天工”替代。
B. 登峰造极:可用“炉火纯青”替代。
C. 珠联璧合:可用“并驾齐驱”替代。
D. 相应相生:可用“相辅相成”替代。
【5】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明清家具在“绿色设计”方面对现代家具的启示的一项是
A. 用材讲究,一般都使用高级的名贵木材。
B. 注重发挥木材本身具有的色调和纹理特长。
C. 不滥加装饰,追求材质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
D. 繁简相宜,简朴自然,追求以少胜多的简约美。
【6】阅读小说《红楼梦》中的三段描写,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
②(怡红院)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
③(秋爽斋)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根据上面《红楼梦》的选文,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府家具多使用名贵木材,充分表现其生活的奢华、富有。
B. 荣禧堂作为正堂屋,其家具陈设要更加高贵、气派、威严。
C. 怡红院中四壁布满各种吉祥图案,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
D. 秋爽斋的布置典雅、大气,表现出主人的性格和文化修养。
【7】明清家具的“文化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加以概括说明。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倔强(jué)   咆哮(xiào) 上溯(sù )  犹望一稔(rěn)
B. 病症(zhēng) 粘合(nián) 匀调(tiáo) 锲(qì)而不舍
C. 驯服(xùn)   菜圃(pú)   铿锵(kēng) 济济(jì)一堂
D. 怅然(chàng) 东皋(gāo)  泠然(lěng) 颐(yí)指气使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蔑视    恭顺    灰谐     赋与    缠绵悱恻
B. 理睬    干燥    笼罩     撕杀    玩世不躬
C. 仓皇    雍容    诡异     焦躁    蓬头垢面
D. 收敛    消遣    涌跃     辩护    没精打彩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庄子》是先秦论说散文集,由庄周及其后学著。今存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其他则兼有后学之作。《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 卡夫卡,德国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表达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C.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伟大诗人。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赋《归去来兮辞》。辞,是战国后期兴起于楚地的一种诗歌样式。
D. 韩愈,字退之。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亦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所以人们尊称为“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开宗立派的主帅,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评论已为定评,尊仰韩愈为中国文坛之“泰山”“北斗”,“百代文宗”。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找出与“悦亲戚之情话”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A. 乐夫天命复奚疑    B. 外以欺于人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与“尝试语于众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彼,人也;予,人也。
C. 去以六月息者也。    D. 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生(维持)生所资              亲故(所以)多劝余为长吏
B.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  乘(顺应)天地之正
C. 未有知其修(长)者            声非加疾(强)也
D.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神明(人的智慧)自得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 控于地而已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其待人也轻以约           登东皋以舒啸
9.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②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
③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强调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④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悟”“知”“觉”等词,表达了自己对今昔生活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⑤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10.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原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
B. 场功甫毕甫:刚刚
C. 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 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 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 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
11.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①忧。
【注】①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B. 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C. 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D. 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12.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链接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链接一:
南朝宋大将军檀道济,屡立战功却受奸人陷害。被收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片刻间便饮光一斛酒,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檀道济列传》)!怒斥当权小人自毁长城,自取灭亡。当时流传著一首歌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南史·檀道济列传》)。檀道济死的那一天,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
链接二:
从防御工程到文学意象:长城意象与边塞间的相互交融。
长城与边塞紧密相关。边塞泛指边境地区的军防设施。秦汉时期,长城不仅是秦汉边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匈奴之国界。然而唐代疆域之广阔,使其边塞大大超越了秦汉长城一线,唐代诗人所认为的边塞,实际是以“关”和“山”来作为文学地图的标界,且随着国势消长而进退推移。就唐代诗人而言,“陇头那用闭,万里不防胡”(刘长卿《平蕃曲三首》之二)是他们对边塞的主要立场和态度,疆域的广大与对边塞的立场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诗人在创作心灵上对长城之认定。李益《 塞下曲》:“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很多诗歌以否定之态度化解了秦汉长城之军事防御功能与作用,那么长城就唐代诗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唐音癸籤》言:“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指出出塞与功名间的密切关系,加之唐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尚武精神和投笔从戎的高度意愿,造成了唐代文人对“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的热衷。
诗歌中的长城意象即与出塞关联,诗歌在叙写塞外烽火起,驰驱沙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凯旋而还的一系列内容的同时,亦描绘了边塞奇异的景象、战争的艰苦卓绝,尤其突出出塞杀敌建功的豪迈情志,从而奠定了唐诗长城意象作品的主旋律,唐代诗人由此对长城意象进行了丰富的演绎。其中,忠君报国与追求功利相互交织构成长城意象的吟唱之源,空怀报国之志与未被起用构成唐人同一心理缺憾,思归、离愁与燕然未勒构成惆怅悲壮之情绪,而杀敌报国与少年英雄意气构成青春昂扬之精神,边塞奇异壮美之景象与边塞之苦寒、战争之艰辛、对建功立业之渴望亦构成和谐的诗意张力。
(取材于《唐代诗学中的长城意象》,有删改)
【1】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
A.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B.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C. 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D.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2】《送人之军》尾联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
1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书香何来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书籍,真的是有香味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增加了。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字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遥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他常常想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是只问实利,不问手段。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圾,而优秀之作却没什么影响力。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时,而那些深沉的阅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个人的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是的,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取材于张炜《书香何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人们年轻的时候嗅觉灵敏,更容易闻到墨和纸纤维的气息,感觉书“真的是香极了”。 
B.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增加,但这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C.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社会。  
D.作者感叹当下社会“实用主义”盛行,产生的只有文化垃圾,严重消耗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  
E.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期望。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语句的作用。(6分)
①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②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3】通观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几层含义。(6分)

【4】作者认为,从荧屏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明你的理由。(6分)

14. 作文 详细信息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请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表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②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红楼梦》也在“放漂”之列,请你为此书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文采。
③下面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三幅插图,请结合其中一幅,叙述相关情节。要求:情节完整,思路清晰。
《明天》                   《阿Q正传》               《白光》


15. 作文 详细信息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安国注:“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就是说古时的学者将其所学的学问拿来自己实行,是为自己修养而学;今天的学者只将他所学的东西拿来炫示于人,令人知道他非常高明,而他自己却不肯实行,也就是为夸耀于人而学。
以上文字引发你对“学习”哪些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梦,既指睡眠时大脑皮层引起的活动,也指梦想,理想;梦,超越现实,又依托现实;梦,可能很美好,也可能惊心动魄……
请以“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可想象,可写实,有叙述,有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