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历年真题整理(江苏省灌南私立新知双语学校)

1. 详细信息
下图所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是为了纪念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鸦片战争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详细信息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两则材料都是( )
A. 赞扬开发边疆的献身精神    B. 盛赞同一位著名历史人物
C. 哀悼战死疆场的民族英雄    D. 歌颂抗击侵略的伟大壮举
3. 详细信息
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是黄海海战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面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
A. 戚继光抗击倭寇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林则徐虎门销烟    D. 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4. 详细信息
我们要再现林则徐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场景,最好选择?
A. 虎门销烟    B. 黄海海战    C. 收复新疆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5. 详细信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详细信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详细信息
如图《扯线木偶》漫画,讽刺了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这一创作根植于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8. 详细信息
有人认为,道光皇帝(1821 -1850年在位)应该愧对先祖,因为在他手上曾丢失了土地,这里的“土地”是指:
A. 钓鱼岛    B. 香港岛    C. 台湾岛    D. 辽东半岛
9. 详细信息
“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这些内容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详细信息
《海国图志》中使用“新闻纸、铁路”等新名词,反映了魏源(   )
A.关注西方新知识和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D.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11. 详细信息
近代以来,独立、民主和富强一直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屡屡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写出此前清政府此前的对外政策。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2. 详细信息
史实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史实来源于史料。下列两则史料,都涉及了哪一史实?分别描述了这一史实的什么方面?

甲: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乙: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13. 详细信息
当阅读《人民日报》时,我们能够联想到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
A. 《申报》    B. 《邸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14. 详细信息
当今出版《新华字典》等工具书的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9世纪
A. 60年代    B. 70年代    C. 80年    D. 90年代
15. 详细信息
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讲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主要指张之洞创办了
A. 江南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 大生纱厂
D. 汉阳铁厂
16.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17. 详细信息
作为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他的梦想是“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修铁路”。学成回国后,他用京张铁路圆了自己的梦。这里的“他”应是
A. 詹天佑    B. 张謇    C. 严复    D. 侯德榜
18. 详细信息
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主要是指洋务运动:( )
A. 创办新式学堂    B. 兴办近代企业    C. 建立现代海军    D. 传播西方思想
19.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开始于(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20. 详细信息
五千年奋斗结晶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滋养着我们。据要求回答问题。
(1)社会大变革一定是思想大发展的时代。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主要思想与“百家争鸣”中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2)近代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汪荣祖认为,康有为和章炳麟是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的先锋。阅读下列摘编自《康章合论》的材料:

甲:1878年,(康有为)在求学时,“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1879年,他又说,“既念民生艰难,天与我聪明才力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经营天下为志”。

乙:章炳麟希望即使国亡,国魂可以不亡,终可复国。欲令国魂不亡,唯有掌握国性,坚持文化认同。……主张读经与其提倡国学,都是出之于保持中国文化特性的动机。而文化特性有关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存亡。


请回答:①甲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志向?写出他的主要政治活动。
②概括乙中章炳麟的主张。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这一主张持何态度?写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有学者认为,社会繁荣后,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也逐渐理智。写出我国决定开始改革开放的会议名称,例举此后我国在理论和祖国统一方面的重大成就各1例。

21.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请回答: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
(2)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请回答:“此事”指什么?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3)《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1920年)》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请回答:在新文化运动中,谁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做法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2. 详细信息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她强大的凝聚力。为此有同学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复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本提示,完成这一探究任务。
(1)下列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的历程,阅读后回答:
材料一:近代谋时期的国歌

材料二:某运动纪念章

材料三: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局部)

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权的国歌?材料二纪念的是什么运动?材料一和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任务是什么?
(2)上述探究过程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材料?请以其中一种类型为例,谈谈这类材料在历史探究中的作用?
23. 详细信息
近代以来,独立、民主和富强一直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
(1)面对中华民族的危难,孙中山和毛.泽东先后领导了中国民主革命。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材料一主张的“政治革命”表现为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书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24. 详细信息
妇女解放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梁启超在1896年的《变法通议·论女学》中说到:“(现在有人说)欲强国必由女学(女子教育),人多疑(怀疑)之。”“(受西方列强震撼)而思效(学习)其长者,则惟是船舶之雄也,枪炮之利也,铁路之速也……”(而这些都是妇女不能做的)。“故谋国者曰:教妇人非所急也,而不知西人之强在此(女子教育)。”
请回答:文中学习西方列强“枪炮”“铁路”等是指什么运动?梁启超要求发展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此,他与康有为等发起了什么运动?
25. 详细信息
“梦想成真”是每个人的追求。历史人物的探寻,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宝贵财富。阅 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1)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顺应时代潮流。
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广。”
这里的“文武制度”指什么?为“自强”,李鸿章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写出这种探索失败的标志。
(2)梦想要成真,还须高瞻远瞩的智慧。
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
这里,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在1912年和1924年,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政治探索”
(3)梦想要成真,更须坚韧不拔的毅力。
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1934—1936年,他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毛.泽东争取民族独立的“梦想”得以“成真”的标志是什么?
26. 详细信息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 自由    B. 爱国    C. 平等    D. 博爱
27. 详细信息
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依次为
①“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②“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③“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
④“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28. 详细信息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列依次为(  )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②“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
③“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29. 详细信息
民族精神往往激发出强大的力量。1919年,这股“民族精神力量”表现为(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30. 详细信息
“山歌越唱越开怀——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 是指 (     )
A. 占领中心城市    B. 实施战略决战
C. 和平夺取政权    D. 农村包围城市
31.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1920年)》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请回答:在新文化运动中,谁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提出什么主张?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做法对近代教育的作用。
(2)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32. 详细信息
妇女解放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一个缩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20年,陈独秀在有关女工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问题的讨论中,写到:
大家要晓得二十世纪的劳动运动,已经是要求管理权时代,不是要求待遇时代了。无论待遇如何改良,终不是自由的主人地位。
请回答:20世纪,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舞台的标志是什么?文中陈独秀在争取女工权利问题上提出怎样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赢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33. 详细信息
材料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材料二认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34. 详细信息
“梦想成真”是每个人的追求。历史人物的探寻,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宝贵财富。阅 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1)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顺应时代潮流。
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广。”
这里的“文武制度”指什么?为“自强”,李鸿章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写出这种探索失败的标志。
(2)梦想要成真,还须高瞻远瞩的智慧。
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
这里,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在1912年和1924年,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政治探索”
(3)梦想要成真,更须坚韧不拔的毅力。
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1934—1936年,他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怎样的考验?毛.泽东争取民族独立的“梦想”得以“成真”的标志是什么?
35. 详细信息
历史时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各种事件在时间中的顺序往往暗含了它们间的因果关系。巴黎和会引发了中国哪次爱国运动?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苏联哪一经济政策的出台?
36. 详细信息
(1)史实形成于节点。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五四运动”的重要节点。从图一推测这次运动的直接原因。简述三幅图片反映历史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图一:运动中的口号

图二:上海民众声援北京学生

图三:获释返校学生受到欢迎


37. 详细信息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 增强国力    B. 地方自治    C. 拥蒋反共    D. 逼蒋抗日
38. 详细信息
“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八国联军侵华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39. 详细信息
臧克家曾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这里领导“我们发挥威力”的将领是
A. 蔡廷锴    B. 赵登禹    C. 佟麟阁    D. 李宗仁
40. 详细信息
史料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时代主题。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毛.泽东在某次党的代表大会(1945年5月31日)上指出:
在这条方针里面:“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就是说的组织队伍;……就是说的敌人;“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就是说的目标。
请回答:这是毛.泽东在哪次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他说的“敌人”主要指谁?举一例党领导的八路军打击“敌人”的著名战役。党在这次会议后,为实现“目标”发起了哪些重大战役(举一例即可)?
41. 详细信息
为进行“寻根”教育,某校开展“搜寻记忆——我写家史”主题活动。请根据小明同学的活动过程,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与爷爷访谈。爷爷出生于1940年,随着小明的提问,他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流离失所”是9岁前爷爷的最大感受,他说在9岁前有一次安居的机会,但很快失去了这次机会。拥有这次“机会”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又“失去了这次机会”?
42. 详细信息
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和借鉴性等特点。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传记的真实性依赖于史料。下列史料再现了邓.小平革命生涯的片段,甲描述了哪一事件?乙中的“胜利”主要指哪一战事?此后,邓.小平又参与指挥了哪一战略决战?

甲:(刘邓)制定了攻击华北铁路沿线日军据点的计划,并且封锁和分割了日军占领的铁路线。这个攻击计划在(1940年)8月底开始实施,持续了三个多月。((英)伊文思《邓.小平传》)

乙: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全部控制中原。(《邓.小平文选》)


43. 详细信息
(1)战争之果,战争有直接和间接结果。图戊所示历史事件,标志着什么的结果?写出为这一事件的到来中国军民的2例具体贡献。

一名法军中尉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浓烟像云一样翻滚,人无法呼吸.到处都是死人,在我们脚边,血流成河,伤员呻吟着,有两个受伤较重的奄奄一息。”

丁:[美]梅尔:《一战秘史》

戊: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


44. 详细信息
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了哪一重大战役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45. 详细信息
人民解放战争中直逼南京、武汉,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粉碎重点进攻      B.三大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46. 详细信息
解放战争中以徐州为中心,包括连云港在内,规模空前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7. 详细信息
1947年夏,“刘邓的部队超过陇海铁路,向南猛插300英里,在鄂豫皖边界……开辟出一块新的根据地。”这一历史事件(  )
A. 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 改变了战争的战略态势
C. 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 宣告了国民党政权覆灭
48. 详细信息
南昌起义、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纪念馆展示历史的共同主题是(   )
A.革命根据地壮大
B.人民政权不断巩固
C.广大农民支援革命
D.民主革命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