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8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测验附答案与解析

1. 详细信息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这一措施
A.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 B.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
C.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对立 D.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
2.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3. 详细信息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4. 详细信息
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 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 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C.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D. 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5. 详细信息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工农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B.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 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
D.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6. 详细信息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7. 详细信息
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这一态度表明
A. 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B.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C. 军间派系纷争消除
D. 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8. 详细信息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9.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日本外务大臣声称:“讲和条约中有关通商上之让与,与其说于我有利,莫如说于欧洲各国更大为有利…从新开辟港口、扩大航线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欧洲各国将立即享受其利益。”“各国将立即享受”是因为
A. 列强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
B. 《南京条约》给予英国协定关税权
C.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局面
D. 《马关条约》使日本可在口岸设厂
10.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 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B. 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D. 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11. 详细信息
这里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这里”指的是:(  )
A.江西瑞金 B.陕西延安 D.甘肃会宁 D.贵州遵义
12. 详细信息
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事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A.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C.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 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13. 详细信息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 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4.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5. 详细信息
1927年,共.产.党人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可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A. 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 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C. 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 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16. 详细信息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
A. 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 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C. 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D. 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 详细信息
1931年,28个布尔什堆克来到瑞金,谴责毛.泽东没有采取坚定的“阶级和群众路线”,搞游击战术、在土地革命中持“富农”思想。他们号召无产阶级领导土地革命、扩大红军、开展正规战争以替代游击主义。这一事件
A. 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 有利于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C. 说明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出现错误
D. 不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8. 详细信息
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 )
A. 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
B.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19. 详细信息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对百姓教化),抚黎氓(百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在官员任用方面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21.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莫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8年

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1939年

《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

1943年

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

1945年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
(3)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

22.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编
材料二 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9月20日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正式诞生。
——摘自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法律共同体现的原则,并分别写出两部法律的性质。
(2)结合所学,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部法律的历史作用。如果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请为该组材料确定恰当的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