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考试完整版(安徽省白泽湖中学)

1.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2.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3. 详细信息
《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4.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 天行有常
B. 天人感应
C. 君权神授
D. 格物致知
5. 详细信息
传入中国后的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 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C. 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D. 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6. 详细信息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7. 详细信息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普遍观念是: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如果被认为是“卖国”,那他根本就不能称作人。材料主要说明
A. 儒学观念的世俗化 B. 儒家思想的法制化
C. 程朱理学的系统化 D. 外儒内法的社会化
8. 详细信息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积极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伦理道德,甚至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地注释基督教经典。这反映了人文主义者(  )
A. 弘扬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 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进取精神
C. 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 D. 以基督教教义作为指导思想
9. 详细信息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
B. 神父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的教士
10. 详细信息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们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 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 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D.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11. 详细信息
明代中叶后,在文化上出现了商人文化,熔铸理学并杂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强调商人道德是商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道德中宣扬“诚笃”“诚意”“以信接物”等,这最能说明商人文化
A. 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B. 价值观与传统儒学相通
C.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 是资产阶级启蒙文化的先导
12. 详细信息
对《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项数)比较图》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
13. 详细信息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 小篆 B. 隶书 C. 草书 D. 楷书
14. 详细信息
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 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B. 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 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D. 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15. 详细信息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6. 详细信息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
A. 救亡图存 B. 实现民主 C. 发展经济 D. 解放思想
17. 详细信息
1924年孙中山说“平均地权”要做到“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由国家当给以土地”.国家土地从地主处买来.“节制资本”基本内容是:凡在中国土地上的有独占性的企业,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空,不论属于中国人所有还是属于外国人所有,一律收归国家经营管理,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
A.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B.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
C.和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一致
D.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办法
18. 详细信息
某会议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指导下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
C. 新民主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D.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19. 详细信息
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信中的“时局”指
A. 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节节胜利
B. 十年对峙时期开创“工农武装割据”
C.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
D. 十年文革时期各地造反派全面夺权
20. 详细信息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确立的依据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阶级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D.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孙中山和戴季陶的一次谈话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材料二表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材料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
(4)分析上述材料中三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点。
22.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2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毛.泽东
材料二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三 邓.小平审阅向十四大作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重大理论成果。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4)说明材料一和三体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怎样的个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