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一历史月考测验(2018年前半期)网上在线做题

1. 详细信息
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
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烽火戏诸侯”
③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
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详细信息
春秋时期,许多封国间彼此征战不休,无视周王的最高领主地位.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
A. 宗法制的推行
B. 贵族特权扩大
C. 井田制的存在
D. 王室日益衰微
3. 详细信息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4. 详细信息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四年建侯卫”“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
A.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 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C. 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
D.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5. 详细信息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
6. 详细信息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7. 详细信息
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
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
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8. 详细信息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
A. 皇帝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9. 详细信息
秦朝三公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皇帝任命 D. 地方推荐
10. 详细信息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11. 详细信息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地方无选举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2. 详细信息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13. 详细信息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得民心者得天下
C.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 顺乎天而应乎人
14. 详细信息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15. 详细信息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16. 详细信息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17. 详细信息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18. 详细信息
《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19. 详细信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 清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C.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0. 详细信息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官员素质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废除了门阀制度
21. 详细信息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22. 详细信息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23.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明清之际,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此后,西方许多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现象与朱元璋采取的哪一措施直接相关?基于“不可无辅臣”的认识,明永乐帝采取了什么针对性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朝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特点?
(3)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4.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是什么?
(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理由是什么?
(3)上诉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