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2018年高一历史前半期月考测验网络考试试卷

1. 详细信息
关于商朝的历史,有以下四种史料,根据一般的历史研究方法,其中可信程度最高的史料应是
A. 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殷本纪》
B. 明代许仲琳所著《封神演义》
C. 当代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甲骨卜辞
D. 当代湛中和所著《夏商时代的社会与文化》
2. 详细信息
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就重视寻根祭祖活动。与这种传统习俗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王位世袭制
3. 详细信息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4. 详细信息
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心在敬神。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
B.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
C. 礼乐制度服务重心的转移
D. 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神权
5. 详细信息
秦朝统一后,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6. 详细信息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削弱相权
C. 君主专制
D. 监察制度
7. 详细信息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8. 详细信息
北宋汪洙作《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其中体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度
C. 二府三司制度
D. 内阁制度
9.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理由很简单: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
A. 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B. 主张向西方学习
C. 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
D. 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
10. 详细信息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 对国家主权的认知存在缺陷
11. 详细信息
材料: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

时间

人丁(万口)

耕地面积(顷)

额定地丁银(两)

1753年

197.6

87,401

——

1820年

742.9

89,812

393,545

1851年

782.3

89,620

694,984


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广西
A. 农民生活处境艰难
B. 受到外国侵略加剧
C. 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D. 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12. 详细信息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需要查阅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3. 详细信息
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
B. 清政府的反动性日益暴露
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4. 详细信息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
A. 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
B.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 清政府已完全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侵华主要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
15. 详细信息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
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6. 详细信息
有学者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 结束专制统治 B. 引发军阀割据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实现民族独立
17. 详细信息
1910年梁启超在《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一文中指出:“天下无论何种制度,皆不能有绝对之美,惟当以所施之国适与不适为衡。离国情以泛论立法政策,总无当也。”这表明当时梁启超的本质意图是
A. 提醒国人要辩证看待政治制度建设
B. 强调政治制度的建设要从国情出发
C. 提醒国人认识各种政治制度的不足
D. 抵制资产阶级革命,坚持社会改良
18. 详细信息
1912年5月,有记者问孙中山:“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得到的答复是:“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孙中山的答复旨在说明
A. 政治妥协的必要性
B. 袁世凯变为共和派
C. 军事斗争的残酷性
D.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9. 详细信息
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 一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20. 详细信息
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
21. 详细信息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北伐战争 D.辛亥革命
22.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23. 详细信息
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其目的是
A. 打破雅典公民的特权 B. 扩大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
C. 强化公民大会的权利 D. 减少直接民主的不良影响
24. 详细信息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于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 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B. 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已见端倪
C. 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
D. 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
25. 详细信息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 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确立
B. 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
C.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6. 详细信息
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 民主共和逐渐成为人心所向
B. 工人和农民联合反对君主派
C. 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了
D. 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很激烈
27. 详细信息
1832年,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英国自由党声称:议会选举改革已经到头,再改革就会损害国体。1867年,原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守党上台执政,提出并通过了议会选举新方案,使城镇选民人数从60万增加到140万人。这表明
A. 工业资产阶级实力有所下降
B. 工业革命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C. 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市民阶层
D. 议会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8. 详细信息
美国宪法规定: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这反映了美国
A. 各州之间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B.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置权力禁区
C. 全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D.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尊重与合作
29. 详细信息
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国家干预”“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 《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B.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C.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D. 《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30. 详细信息
有一位思想家,“他尖锐地评价资本主义制度,指出劳动人民的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他是英国社会的离经叛道者。”他是
A. 欧文
B. 傅里叶
C. 圣西门
D. 马克思
31. 详细信息
在《共.产.党宣言》出版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它进行修改,添加了一句话:“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已的目的。”加上这句话最可能的原因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法国巴黎公社
C. 第一国际解体
D. 俄国十月革命
32. 详细信息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B. 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D. 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3. 详细信息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制度创新推动了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材料二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美国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从美国的民主政治可以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何亚华《以美国民主宪政为例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 将来的正式总统,虽可继续选举袁世凯,但是政治大权应归内阁;因而内阁必由本党以国会多数派来组织,才能根据约法发挥政党的责任内阁制作用,使国家走上民主政治的正轨。
——陈旭麓《宋教仁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美国的民主政治”中怎样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宋教仁设计的理想政治体制有什么特点。
3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届奥运会概况扫描

届数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参加国家或地区总数

金银铜牌获奖国家排序

1

1896

雅典

13

美、希、德

8

1924

巴黎

44

美、芬、法

11

1936

柏林

49

德、美、匈

14

1948

伦敦

59

美、瑞、法

16

1956

墨尔本

67

苏、美、澳

21

1976

蒙特利尔

88

苏、民德、美

24

1988

汉城

160

苏、民德、美

29

2008

北京

204

中、美、俄



上表能够反映奥运会发展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35. 详细信息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并评价罗马法。
(2)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结合材料并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