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福建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2. 详细信息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其本意是指  

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存在于客观实在之中                D.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标志 

3. 详细信息

“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小猫为什么用它的爪去抓老鼠而不去抓它的眼睛呢?”从费尔巴哈这一诙谐的哲理批判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感觉的产物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4. 详细信息

恩格斯说: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恒动无静的          D.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5. 详细信息

近年来, 中国创造中国经验中国现象中国精神中国模式等成了国际最流行词。流行词的变化发展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这表明人的意识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需要借助语言外壳来表达 

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6. 详细信息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7. 详细信息

“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诡辩论   

8. 详细信息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B.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C.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 详细信息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 

A.物质的决定作用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实践的重要性 

10. 详细信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是完全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C.诗人的认识受到他自己的心理感情的影响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由客观存在决定 

11. 详细信息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        B.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12. 详细信息

右图漫画给人们的哲学启示是

A.书本是认识的来源

B.必须尊重知识,尊重权威

C.解放思想比实事求是更为重要

D.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

13. 详细信息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日益兴盛。学习可以不去学校,而在家里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这个事实表明  

A.随着科技发展,事物的联系越来越不具有客观性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外部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14.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刘邦屡屡打败仗,可是,垓下之战这一次的胜利却导致楚霸王自刎乌江。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  

A.整体由部分构成                       B.关键部分的性能有时会决定整体的性能 

C.整体和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D.整体的性能和状态影响到部分 

15. 详细信息

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要建立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总体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这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16. 详细信息

“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中体现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变化就是发展               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③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 详细信息

多年一贯制的课桌椅己无法适应孩子的身高和体重,为此,专家建议课桌椅也应按号码进行划分,让学生们坐上合适的课桌椅。这唯物辩证法的  

A.物质决定意识                                   B.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C.发展就是人认识的进步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创造的  

18. 详细信息

建设“绿色广东”是广东省的热点话题。而“绿色广东”不是简单的“绿化广东”,它包括了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涵盖了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②有了联系就促成了发展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④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认识事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 详细信息

老子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0. 详细信息

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B.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C.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1. 详细信息

与“一趾之疾,丧及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体现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B.不积跬步,无以至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22. 详细信息

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

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

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23. 详细信息

 “打蛇打七寸”,“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一说法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要善于统筹兼顾,把握主流 

C.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4. 详细信息

雷锋、杨利伟、郭明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从事的工作不同、感人的事迹不同,但他们却传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由此可见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前提              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25. 详细信息

每秒2570万亿次!是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世界新纪录。最大下潜深度为7 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新纪录。纪录被不断的刷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

A.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

C.借助外力实现的变化          D.实现持续量变的过程

26. 详细信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因为

创新能够使我们发挥主观愿望创造出崭新的事物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村一座新盖好的农宅中先后有多人不明原因地死去,这家住户多次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但终不能制止死人现象的发生,从此再也无人敢住。村子里的人认为此地风水不好,便称之为“凶宅”。此事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并且派出科学考察小组进驻该村。经过认真考察和调研,并且运用先进的设备对建筑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祸根就来自于宅地基中的一种放射性石料。把这种放射性石料清理掉以后,这座农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明原因的死人现象。“凶宅”之谜终于真相大白。

请运用“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凶宅”住户与科学考察小组对“凶宅”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28. 详细信息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上述材料中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体现了唯物论哪些道理?

2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

     上个世80年代中期,我国在稀土市场调查的基上,行稀土品出口退税政策,促稀土开发和出口。随着稀土产销逐年增,我国意到按照开发速度,再二、三十年,将成稀土小国或者是无稀土的国家,不得不花从外国口稀土。2005年我国取消了稀土出口退税政策。随后,针对稀土开发中出的乱采挖、境、剩、低价出口等问题提出持控制量和化存量,加快转变稀土行业发展方式,推稀土产业结整等政策意,以促稀土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30. 详细信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14个“一号文件”,如2007年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问题,2008年主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2009年主要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问题,2010年主要是改善农村民生问题。2011年提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这些文件所体现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从农业税的免征到给予农民补贴,从新农村建设到发展现代农业;从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到实现城乡一体化,从农业水利到农业科技……这些强农、支农、惠农政策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留下了一连串温暖的记忆。

14个中央 “一号文件”的出台及所强调的内容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