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南陕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精英对抗赛政治试卷及答案解析

1. 详细信息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2. 详细信息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等。这些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如何在虚拟世界当中实现伦理道德的重新建构。这说明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批判和反思精神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3. 详细信息

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写道:“一切现实的东西,唯有在它具有理念并表现理念的情况下才有。在《美学》中他又说:“只有符合概念的实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因为在这种实在里,理念使它自己达到了存在。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属于

机械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可知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 详细信息

王充认为,“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下列对王充和叔本华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有

王充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叔本华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王充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叔本华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详细信息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       B.反思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6. 详细信息

研究证实,人类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特殊区域,这个区域可以监控外界环境线索,同时衡量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人体带来的后果,并调节人们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这表明

人脑为人们的行动提供选择依据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 详细信息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8. 详细信息

有人说: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C.支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

9. 详细信息

改革进程既慢不得,也急不得;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有路线图,既必须统一部署,又不能一刀切。其中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有路线图最能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认识和改造世界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

C.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10. 详细信息

 “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却不能充饥这说明

A.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B.意识的反作用有时有效果,有时没有效果  

C.意识的能动作用巨大,但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  

D.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有限的

11. 详细信息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观理念,这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建筑理念对建筑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D.继承传统理念是做好建筑的前提条件

12. 详细信息

现在的农艺师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13. 详细信息

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 详细信息

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5. 详细信息

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16. 详细信息

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7. 详细信息

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18. 详细信息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19. 详细信息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将实现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想,进一步掀开神话中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无限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 详细信息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0134月开始在南海调查研究南海进化历史和南海环境对中国的影响。我国重视海洋科考是因为

A.实践的主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获得科学的理性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21. 详细信息

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B.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C.理论和实践是始终统一的           

D.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2. 详细信息

近些年来,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每年全国“两会”关于英语教育改革的声音亦不绝于耳。北京、江苏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经向社会公开,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3. 详细信息

承载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122130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航天由此开启了一段崭新征程,中国可望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嫦娥落月”不仅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月宫的种种美丽想像,更充满着技术上的风险。这表明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②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了自然的规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4. 详细信息

古人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告诉我们,要透彻了解某一事物,融入其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与此俗语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C.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5. 详细信息

远古时代,人类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美丽的月亮让人产生了无限遐想;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能够看到月球表面的高山、环形山和平原,首次向世人展示了月球的概貌;“阿波罗”飞船登月以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多少世纪以来的地面观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的目的和归宿在于获得真理性认识

②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在每个时期的认识是有限的

③认识的发展需要实践为其提供必要的认识工具

④人类的认识能力决定着实践活动的内容、规模和水平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6. 详细信息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27. 详细信息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8. 详细信息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9. 详细信息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30. 详细信息

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知是行之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1. 详细信息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2. 详细信息

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近几年来,他们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

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加工厂。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33. 详细信息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34. 详细信息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