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周练历史试题)

1. 详细信息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2. 详细信息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3. 详细信息

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        B1895          C1898       D1906

4. 详细信息

1900621,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5. 详细信息

1898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6. 详细信息

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7. 详细信息

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 详细信息

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9. 详细信息

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10.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11. 详细信息

《民报》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12. 详细信息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13. 详细信息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4. 详细信息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5. 详细信息

—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和约章程第八款,内载: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咸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16. 详细信息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2分)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2分)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10分)

17. 详细信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18.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4月、186012月、1900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15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16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17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