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湖北高二下学期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了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因宋代宫廷对点茶法、斗茶法的讲求,所以形成了仪式和系统,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的饮茶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明朝品茶的情趣不仅是品味茶叶香味,更重要的还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C.唐代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小,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福建功夫茶的出现使得小紫砂壶流行。

2. 详细信息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

A.从产业互补到创新辐射,广州、佛山两地的同城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广佛“超级城市”呼之欲出

B.面对好友的不情之请和“以死相逼”,岳云鹏最终如何摆脱窘境呢?他的新作《因为爱情》将告诉您答案。

C.大陆方面表达了继续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望,台湾方面是执迷不悟还是从善如流,这个问题引起了国人关注。

D.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由14颗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其网络实现全球覆盖计日程功

E.-225可载坦克飞机,这款世界最大运输机将为虎傅翼,弥补解放军运力不足,为中国在地区的存在带来巨大的好处。

3. 详细信息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华盛顿邮报》在将“生日不快乐”这句“祝福语”送给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5周年时,也再次点燃了这个几乎搅翻全球金融圈的事件引发的争议浪潮。

B. 美国执法部门采用“钓鱼式执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禁酒令”时期。911之后因反恐形势升级,FBI采用这种执法方式的力度和次数都明显增多。
C.
我国企业要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管控体制机制,向管理创新要发展,延伸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探索开发欧洲北美市场,确保工程质量,力争在出口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D.近来,男神女神领军高校招生宣传,即使有人质疑这种方式,但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及传播效果的宣传方式灵活、自然,值得肯定。

4. 详细信息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

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

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

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A

总是

如果

/

但是

从而

B

如果

/

固然

而且

因此

C

可是

倘若

那么

/

所以

D

与其

所以

虽然

反而

/

5. 详细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1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8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5.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E.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6.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6. 详细信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聂鑫森

景影夫妇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

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柬。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景影夫妇太喜欢这套新买的房子了,虽说是二手房,虽说只有 100 平米,虽说与彼此上班的单位有着不短的距离。但是这栋楼的外墙爬满了地锦,让呆板的水泥钢筋结构墙散发出无限生机,美得可人。

景影五十有五了,是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之后又在园林管理局当技术员、工程师,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如今是副局长了。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生得小巧玲珑,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词和散文,年纪大了却常常萌发少女的情怀,这很难得。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毛病了。” 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

这栋楼只有6层,所以没有电梯,年岁在 20 年以上。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景家住在5楼,客厅、书房、 卧室、卫生间、厨房的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向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 这地锦使景影浮想联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细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

景影完成这个报告的初稿,是在地锦送绿的书房里。第一个读者当然是老伴刘欣。刘 欣边看边念,每到妙处必大声叫“好”,然后说:“景影,我要为地锦口占一首诗。可惜,它不能录入你的大文,遗憾。题目是《咏护墙植物地锦》:地锦铺荫绿满墙,万家安乐笑炎凉。最珍春雨潇潇夜,叶叶歌吟湿舞裳。”这回轮到景影喝彩了:“好,言近而旨远。可叹我无诗才,不能唱和。但愿这个报告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大力推广,则为大幸。”报告呈上去几个月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景影很惆怅。

社区忽然贴出通知:将组织专人,把各住宅楼外墙的地锦全部清理干净,以便美化环境,参加全市“美丽家园”的评选活动。景影感到很惊愕,这真正是瞎胡闹。一打听,是省里一位领导,在市里有关部门陪同视察时,随口说了一句“要显出外墙本色才有整体美感”的话,于是层层认可,雷厉风行遵命照办。景影雷急火急去了社区的管理办公室,对一位年轻的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道理,关键词是:决不能清除地锦!女主任漠然地看着景影,然后说:“上头有指示,我能不办吗?再说许多住户都同意哩。你想想,我得请人,得发工钱,还要刷涂料,我愿意吗?”景影大声说:“别人同意,我不能阻止。但我家的房子,当然包括外墙,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的私有财产。我家外墙的地锦,决不能清除!谁敢清除,我上法院告谁!”景影说完,气冲冲地走了。

一栋栋楼外墙的地锦,被清除干净了,再刷上白色的涂料。只有景影家的外墙,还留着一片地锦,如白色波浪中的一个绿岛,格外扎眼。 景影对老伴说:“我就守望着这一片绿色,可奈我何?”刘欣默默不语。

有一天,正好儿子、儿媳回家来吃饭。刘欣对景影说:“你早出晚归,社区的许多闲话你听不到。”他们说:“这家牛,因为男人是园林管理局的副局长,副处哩,谁敢去惹他!”“屁话!这是简单的维权,与当副局长何干?”“还有人说,小偷喜欢到有权有势的人家作案,他留下绿的标记,可以直奔其家,不致大家受难。”景影气得一拍桌子,吼道:“这是什么混账逻辑!我若是贪官,有的是钱,还买这二手房干什么?”吼完了,无力地坐下来,连连叹气。儿子、儿媳忙说:“爹,我们也担心哩。万一小偷上门,偷不到值钱的东西,又正好撞着你们两个老人,撒气行凶,得不偿失啊。” 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 刘欣马上走向摆放座机的地方,拨号给社区管理办公室,说:“我家外墙的地锦,你们去铲除吧。”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善用烘托的手法,有艺术情趣但最终妥协于现实的妻子刘欣、唯上级是从的女主任、嚼舌根的小区居民,都有力地烘托了景影这一人物形象。

B.第六段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地锦的四季之美,构成景影夫妇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并承接上文揭示景影夫妇喜欢这套二手房的原因,引起下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我就守望着这一片绿色,可奈我何?” 虽然景影自信自己的身份特殊而无人敢随意动他家的外墙地锦,但是妻子却内心复杂,默默不语。

D.文末“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 中“老泪纵横”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景影面对舆论和亲人劝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痛苦和无奈。

E.上下班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自己让房,买二手房这些情节都凸显了景影的独立精干。

8.请按照情节结构概括小说的情节。(4分)

9.这篇小说的思想主题很具有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内容加以评价。(6分)

7. 详细信息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世宗即位,命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荫生视一品,擢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偕左都御史朱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中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十三年,世宗疾大渐,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顾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予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乾隆元年,明史成,表进,命仍兼管翰林院事。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上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选自《清史稿·列传七十五》,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B.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C.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D.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即“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B.谥,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官死后,朝廷根据他身前事迹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总评。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D.乡试,又称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会元”,凡中试者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廷玉出身显贵,仕途通达。以进士身份入仕,历任的官职都很显赫。

B.张廷玉器量纯全,颇有建树。上书建议约束江南棚民,录用其中才力出众者;军机处初设,规制皆由廷玉所定。

C.张廷玉周敏勤慎,很受皇上的倚重。康熙皇帝军政大事都倚赖他,临终时还任他为顾命大臣。

D.张廷玉历仕三朝,辅佐皇帝尽心尽力,也得到了天子的厚遇,是满清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中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5分)

2)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5分)    

8. 详细信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四犯令

                                 【宋】侯寘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拼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荼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14.下列对这首宋词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先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夜景:轻风微抚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月光似银,呈现出一片朦胧恬淡的景色。

B.“夜悄花无语”,进一步将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悄”,点明了夜深人静,“花无语”以花喻人,直接写出了离人的愁绪。

C.“拼酩酊,花深处。”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痛饮的状态,透露出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

D.“莫听《阳关》”中的“《阳关》”指“《阳关三叠》”,这句诗反映了离人不被《阳关三叠》所表现的悲凄情调所影响,能旷达地看待离别的情怀。

E.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重点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

15.请对词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加以分析鉴赏。(6分)

9. 详细信息

20.在下面的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5分)

面对青春期躁动的孩子,很多家长手足无措,道理讲不通了,体罚不能用了。其实,       ,注意以下两点,你能同孩子“安全”度过这段特殊时期。一是,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变化快,而是家长的变化慢。在孩子心理、生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还沉浸在家长说什么孩子听什么的阶段,自己没有及时学习成长。二是,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有成长的自由度。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心理的空间,此时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要知道,      ,反而会使得孩子厌烦家长的“道理”。

10. 详细信息

2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回答问题。(5分)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哪个故事?请概括。这一情节中两位主要人物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

情节:                                                         (不超过10字)

人物一:            

性格:                                                        (不超过15个字)

人物二:            

性格:                                                        (不超过15个字)

11. 详细信息

 ()名篇名句默写(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一句是:“                  

2)《阁夜》中表达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的诗句是“              

3)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宋荣子毁誉不惊,不因外界评价而影响自己情绪的两句是“                       。”    

12. 详细信息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道,焦虑的中国父母试图确定子女的天赋,这引发了基因检测热潮。一位家长说,经过基因检测,她的大儿子更擅长运动,于是决定放弃国际象棋,重点学习击剑;她的小儿子更擅长绘画,于是决定重点学习美术。

    这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