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南高三上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然青蒿素的发现者到底是谁国内仍存诸多争议,但是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这一点是_________的。

②据联合国会费委员报告,2016-2018年中国应承担11.76%的会费。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表示:作为联合国“五常”,负担会费中国__________,但反对被区别对待。

③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____________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

A.无可厚非      当仁不让      理所应当

B.无可非议      当仁不让      理所应当

C.无可厚非      毋庸置疑      理所当然

D.无可非议      毋庸置疑      理所当然

2. 详细信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连年亏损的香港中文报纸《新报》正待价而沽,境内外人士都鼓动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香港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

B.中国以立法形式规定每年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C.人社部正在研究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将在适当的时候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一旦等到方案成熟,各项改革举措将逐步确认实施。

D.在很多问题上,金砖国家有着相似看法,都致力于发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建设者。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1)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3)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

(4)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

(5)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6)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7)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粳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

(8)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

(9)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人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4. 详细信息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的时代性和规范性统一是个大课题,我们既要讲究包容,又要注重规范,二者不可偏废。________________。

①比如写小说,那肯定得用新词。

②但同时,也要维护公共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防止语文运用低俗之风泛滥成灾。

③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包括“火星文”在内的语文现象。

④从语言史上看,语言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是兼容并包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是在自生自长的状态下发展到今天的。

⑤同时,语言的应用和发展,如果失去规范,也必然带来无序和混乱,妨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⑥考虑到维护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与活力,不妨对新词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应干预个人的语言使用。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绿染戈壁

梁衡

(1)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树,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农牧民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2)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3)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4)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5)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6)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但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B.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C.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D.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只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哪里会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

E.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8.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9.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究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注】①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即后文的“远客”。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16.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批评劝阻吴郎的?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17.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放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精神情怀与本诗异曲同工,请结合本诗就此分析。

7. 详细信息

18.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面形成的书面材料。

8. 详细信息

19.下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活动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阐述其寓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活动标识

9.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B.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C.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D.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1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凉州”,古代划分中国为九州。《尚书·禹贡》把凉州冀、兖、青、徐、荆、豫、雍等并列为九州。

B.“帝”,皇帝,常用于他人讲述时;皇帝自述时以“朕”自称,以“孤”自谦,以“寡”“寡人”对下谦称。

C.“母忧”,母亲的丧事;丁忧,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D.《晋书》,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合称中国的“二十四史”。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10. 详细信息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一诗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落叶和江水这些意象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11. 详细信息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国平在其《人生哲思录》中说:“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是啊,这往往是人在世间的两种生存状态,而且往往我们初出茅庐的时候,都想活出个人样来,随着岁月的消失,慢慢地才活出味来了。站在当前的人生当口,你又有着怎样的体验与认识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能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