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陕西高二上学期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回一笑(móu   渔阳(pí )    (yí)     西(shì)

B踯躅(zhízhú)      (pín)        (wù )     (qī)

C.玉( diàn)       (cháng)      yǎo   miù

D.马( wéi )       ( lǐ )       (zhè)     (yì)

2. 详细信息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凝脂  回眸  缓歌慢舞  九重城阕

B.绰约  迤逦  含情凝睇  流水孱湲

C.鹧鸪  绸谬  袅袅秋风  临邛道士

D.仙袂  玉扃  芳馨庑门  逍遥容与

3. 详细信息

3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春风桃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

C.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这对夫妻因战乱而相互分离,本指望着比翼连枝、白首偕老,谁料想竟是殊途阻隔,老境凄凉。

4. 详细信息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B.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C.元嘉三大诗人之首的鲍照生于乱世,身份地位极其卑微,但他才高八斗,志可凌云,功名之心尤其强烈,森严的门第观念与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D. 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5. 详细信息

5下列句子,排序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 ②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和思维方式的折射 ③是人们在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④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 ⑤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A.④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①②

C.⑤④③②①                      D.⑤①④②③

6. 详细信息

6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藉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此喻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 背时容色入新秋。桃花眼里汪汪泪, 忍到更深枕上流

B.每坐台前见玉容, 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 减却桃花一半红

C.浅色桃花亚短墙, 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 还似红儿淡薄妆

D.暮春三月日重三, 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 仙舟摇衍镜中酣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摘编自骆玉明、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7下列关于“楚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这一名称至迟在汉代前期已经出现。它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如孔子游楚时听到的当地小孩所唱的《孺子歌》。

B.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而汉代人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C.“楚辞”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后来专指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不使用四言句。

D.“楚辞”是一种诗体,而《楚辞》是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集,由西汉末年的刘向辑录。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但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它需要用类似古希腊史诗“吟唱”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C.楚辞虽然脱胎于楚地歌谣,但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它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D.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为了与汉赋区别,我们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而汉人因为楚辞“不歌而诵”,称它为赋,这也并不为过。

B.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但不应属于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

C.从楚辞中可以看出《诗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也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使《楚辞》与《诗经》朴质的体式有所不同。

D.楚辞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除受巫教等楚文化外,同时还受到不同文学体式以及形成时代的影响,但不会受个别诗人创作影响。

8.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美丽的《诗经》

1)《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风土人情。《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2)《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迷,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迷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缥缈的传说,“诗曰”“子云”并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的“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了,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的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是很准确。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已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的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3)《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对《诗经》本身及其中的具体篇章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搜集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及意图,及它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说,有关《诗经》的现有的“学术成果”,大多是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许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的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是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是全体的无能。从而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这么得过且过,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

4)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事实是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在“美”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还被感动、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文学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的身份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还是仅仅因为这种学术研究能给他带来世俗的好处。所以我有时大逆不道的劝我的学生不要去读学者们的文学史。学术化的东西有时是很煞风景的。

10文章第(2)段中说“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迷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我们对它“恋恋不舍”的原因有哪些?

11作者为什么说《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请分条陈述。

12文章最后一段说:“学术化的东西有时是很煞风景的。”请解释这一句话的含义。

13 文中说:《诗经》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请你结合下面一首》《诗经》中的诗歌,指出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9. 详细信息

14.补写出下面空缺处的每句。

1)《长恨歌》“                                      ”两句通过视觉形象,以比喻手法描写杨贵妃的凄然神态和痛苦心情。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在地都要恩爱相守的句子是“                   ”。

3)《湘夫人》中表现洞庭湖秋风起、木叶脱的句子是“                            ”。

4)《湘夫人》中表现湘君劝自己把目光放长远、在旷达自解中显现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的句子是“                             ”。

5)心非木石岂无感?                    。(《拟行路难其(四)》)

6)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10. 详细信息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①,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欹:音qī,倾斜。

1)词上片写秋夜景象,却毫无“秋”字点出。一个“寒”字,秋意全出。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此字妙处。

2)下片言愁,作者是如何加以表现的?

11. 详细信息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一”期间,重庆杨家坪步行街,图书论斤卖。一搭建的流动书店内全场图书每斤售价为18元人民币,吸引不少市民选购。购书现场很热闹,选购者踊跃,书籍种类繁多,包括时下的畅销书、中外名著等,还有不少装帧精美的精品书。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图书当萝卜白菜卖,是不尊重知识文化;有人认为有买有读,才能体现书的文化价值,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人认为,这种销售方式可以冲淡人们对电子读物的喜爱,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手机依赖症。

读了以上材料,你更认可哪种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