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北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2. 详细信息

2.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屈服。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B.礼乐秩序受到挑战

C.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3. 详细信息

3.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君主专制导致君主无能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4. 详细信息

4.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表明了先秦时期(  
    A
.周王天下共主                 B.政权借助族权

C.皇权至高无上                 D.社会分工明确

5. 详细信息

5.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6. 详细信息

6.晋国上卿赵简子曾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B.士农工商等级森严

C.出现以郡统县的制度            D.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7. 详细信息

7.西周初年,周公旦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鲁国(  
     A
.国力最为强大                B.地位最为显赫

C.是周绝对大宗                D.破坏礼乐制度

8. 详细信息

8.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9. 详细信息

9.商周时期的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A
.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10. 详细信息

10.《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据此可知,朝会(  

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

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

11. 详细信息

1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A
.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12. 详细信息

12.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
.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          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

     C.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

13. 详细信息

13.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  
    A
.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D.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14. 详细信息

14.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  
    A
.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15. 详细信息

15.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6. 详细信息

16.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17. 详细信息

17.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18. 详细信息

18.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19. 详细信息

1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 详细信息

20.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
.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21. 详细信息

21.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带动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下列选项中,与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时代潮流一致的是(  

A相地而衰征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燔诗书而明法度       D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22. 详细信息

22(秦朝)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精细严密的监察制度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23. 详细信息

23.《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24. 详细信息

24.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书佐二人。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  
    A
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
       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

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      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

25. 详细信息

25.《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①
定察举对象年龄必须在四十以上     ②通过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③
结合科举考试制度多途径选拔人才   ④尽量避免察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A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26. 详细信息

26.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
.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

    C.皇帝权力经常受到权臣控制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27. 详细信息

27.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A
.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

28. 详细信息

28.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  
    A
.内侍干政,威胁皇权         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

    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9. 详细信息

29.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
.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30. 详细信息

3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31. 详细信息

31.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B.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C.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D.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32. 详细信息

32.《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这主要体现了东汉(  
    A
.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               B.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

    C.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               D.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33. 详细信息

3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34. 详细信息

34.中国古代,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35. 详细信息

36.2016·全国1·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36. 详细信息

37.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7. 详细信息

38.《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  

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

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

38. 详细信息

39.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C.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39. 详细信息

40.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古代政治重心不断南移趋势

40. 详细信息

41.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人口增长   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   D.增加政府收入

41. 详细信息

42.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有效避免了个人专断     D.权力制约进一步明确

42. 详细信息

43.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43. 详细信息

44.下图是一张残缺的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表。对这张体系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①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

②相权被分化,君权加强

③门下省官员和御史都有一定的监督权力

④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44. 详细信息

45.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45. 详细信息

46.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  

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     B.使武则天完成光宗耀祖的初衷

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     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

46. 详细信息

47.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47. 详细信息

48.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C.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D.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48. 详细信息

49.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三生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49. 详细信息

50.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50. 详细信息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51. 详细信息

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