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1. 详细信息

A 食物腐败变质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C 铝表面形成致密的薄膜 D 食醋洗掉水垢

2. 详细信息

A Al 2 O 3 Fe 3 O 4 CuO 均为碱性氧化物

B 氯水、氨水、漂白粉均为混合物

C 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D 烧碱、冰醋酸、蔗糖均为电解质

3. 详细信息

A NaCl BaSO 4 B 铜、二氧化硫

C KNO 3 、硫酸溶液 D KOH CCl 4

4. 详细信息

A 1 mol NH 的质量为 18 g B SO 2 的摩尔质量为 64 g·mol 1

C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等于 g D 摩尔是描述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

5. 详细信息

A Na O 2 B NaOH CO 2

C Na 2 O 2 CO 2 D NaHCO 3 Ca(OH) 2

6. 详细信息

A 点燃酒精灯 B 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C 称量 10.05g 固体 D 9.5mL 液体

7. 详细信息

A 全部 B ②④⑤ C ②⑤ D

8. 详细信息

给烧瓶加热必须使用石棉网

制取蒸馏水的装置,若缺少温度计,该实验无法进行

分液时要将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凹槽对准漏斗颈上的小孔

容量瓶需要干燥后方能使用

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用澄清石灰水吸收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9. 详细信息

A 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 OH - H =H 2 O

B Cl 2 与水反应: Cl 2 H 2 O =2H Cl - ClO -

C 向稀盐酸溶液中加入铁粉: 2Fe 6H =2Fe 3 3H 2

D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2Ag =Cu 2 2Ag

10. 详细信息

A 标准状况下, 22.4LCCl 4 的分子数为 N A

B 1mol 所含质子数为 10 N A

C 常温常压下, 48gO 2 O 3 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 3 N A

D 物质的量浓度为 0.5 mol·L -1 MgCl 2 溶液,含有的 Cl - 数为 N A

11. 详细信息

A 3 2 B 3 4 C 3 5 D 1 2

12. 详细信息

A Br 2 Fe 3 I 2 B Fe 3 Br 2 I 2

C Br 2 I 2 Fe 3 D Fe 2 Cu 2 Fe 3

13. 详细信息

A 酸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C 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D 没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14. 详细信息

A .热稳定性: Na 2 CO 3 NaHCO 3

B .常温时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Na 2 CO 3 NaHCO 3

C .与稀盐酸反应快慢: Na 2 CO 3 NaHCO 3

D .物质的量相同时,消耗盐酸: Na 2 CO 3 NaHCO 3

15. 详细信息

A NaClO 3 是还原剂 B Na 2 SO 3 被还原

C H 2 SO 4 发生氧化反应 D 生成 1 mol ClO 2 ,转移电子数为 N A

A A B B C C D D

16. 详细信息

编号

实验目的

操  作

A

取出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有机液体

先将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只烧杯,再将上层有机液体从下端管口放出

B

配制200 mL 1 mol·L -1 NaOH溶液

准确称取8.0 g NaOH固体,放入2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振荡摇匀

C

检验某工业纯碱中是否含有NaCl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硝酸,最后滴加AgNO 3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 4 2-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

17. 详细信息

A 除去铁粉中的铜粉,加入足量稀硫酸反应后进行过滤

B 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O

C 制备 Fe(OH) 3 胶体时,通常是将 Fe(OH) 3 固体溶于沸水中

D 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 NaOH 溶液和 FeCl 3 溶液

18. 详细信息

A 3 B 5 C 6 D 7

19. 详细信息

A mol / L B mol / L C moI / L D mol / L

20. 详细信息

A B

C D

21. 详细信息

A 9 16 B 9 32 C 3 4 D 9 8

22. 详细信息

A 步骤 Ⅰ、 II 中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 步骤 Ⅰ、Ⅱ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均升高

C 步骤 Ⅲ中反应可在氩气环境中进行,也可在空气中进行

D 可用稀硫酸除去金属钛中的少量镁杂质

23. 详细信息

1 现有下列基本粒子: 1 H 2 H 3 H 40 K 40 Ca 它们分属 ___________ 种元素,互为同位素的原子为 ___________

2 明矾 [KAl(SO 4 ) 2 ·12H 2 O] 溶于水后发生电离的方程式是 ___________ ,明矾的用途是 ___________

3 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 .过滤 B .萃取 C .渗析 D .蒸馏 E .分液 F .灼热氧化。如欲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混合物,请选择上述方法中最合适者,并将相应字母填入题后空格内:

①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碘化钠 ___________

②提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___________

③除去 CuO 中的 Cu ___________

④除去水中的 Na + Cl - 等杂质 ___________

24. 详细信息

1 反应 ①中 ___________ ( 填元素符号,下同 ) 元素被氧化,还原产物为 ___________ ;反应 ②中 ___________ 作还原剂, ___________ 元素被还原。

2 当反应 ①生成 2 g H 2 时,消耗 H 2 SO 4 的质量是 ___________ g

3 反应 ②中生成 32 g SO 2 气体时,其中有 ___________ g H 2 SO 4 被还原,转移电子 ___________ mol

II .实验室里常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少量的氯气,取一定量的浓盐酸使其与二氧化锰发生反应,产生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33.6L 。请回答下列问题:

4 反应中被氧化的 HCl 的物质的量是 ___________

5 若已知盐酸浓度小于 10 mol·L -1 时则不易被 MnO 2 氧化,现用浓度为 12 mol·L -1 的浓盐酸与 8.7g MnO 2 反应,要使 MnO 2 全部反应掉生成最多氯气,则至少加入这种盐酸 ___________ 毫升。

25. 详细信息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操作 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有 ___________

(2) 试剂 a ___________ ( 填化学式,下同 ) ,试剂 b ___________

(3) 加入试剂 b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

(4) 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答: ___________ ( 不能 ) 。若不能,应如何改进?答: _ ( 若能,此问不用回答 )

26. 详细信息

净含量: 500mL 密度: 1.19g·cm -3

主要成分: 25%NaClO(NaClO 的摩尔质量 74.5g·mol -1 )

注意事项:密封保存

1 计算该 “84” 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___________ mol·L -1 (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

2 某实验需用 480mL2.0mol·L -1 NaClO 的消毒液,现用 NaClO 固体配制。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 NaClO 的固体质量为 ___________ g

3 在配制过程中,除需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外还必需的仪器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写仪器名称 )

4 定容时的操作为: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距离容量瓶的 ___________ ,改用 ___________ 。定容时超出刻度线应 ___________ ( 填操作名称 )

5 下列操作可能使配制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填字母 ) ___________

A .移液时,未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

B .溶解后未经冷却就移液

C .移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D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烘干就直接使用

27. 详细信息

(1) 仪器 A 的名称为 __________

(2) 甲是氯气发生装置,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甲处的酒精灯,打开旋塞 K ,让 Cl 2 充满整个装置,再点燃丁处酒精灯,连接上戊装置。 Cl 2 通过丙瓶后再进入丁。丁装置的硬质玻璃管内盛有炭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产物为 CO 2 HCl 。试写出丁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 。装置丙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

(4) 若将戊处烧杯中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反应过程现象为 _____ ( 选填标号 )

A .无明显变化 B .有白色沉淀生成 C .先生成白色沉淀,而后白色沉淀消失

(5) 丁处反应完毕后,关闭旋塞 K ,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甲处仍有 Cl 2 产生,此时乙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 ,此时,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