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七年级上学期人教版初中历史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又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提到“魏主”,这里的“魏主”指的是谁? “北俗”指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了哪方面的改革内容?

    3)两段材料表明了“魏主”改革的措施和决心,他实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趋势下进行改革的?

    4)“魏主”改革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了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改革者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的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

    材料三  曹操53岁时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曹操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诗句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他当时的“壮心”是什么?其“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4)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试简要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几个相同点。两次战役截然不同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3. 详细信息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尤擅人物画,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曾给人画肖像却不点眼睛,就怕点了眼睛画中的人会说话,”引文叙述的这位画家及其生活时代是

A.西晋、顾恺之        B.东晋、王羲之         C.西晋、王羲之        D.东晋、顾恺之

4. 详细信息

洛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下列政权曾以洛阳为都的有

①曹魂  ②北魏  ③东晋  ④西晋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 详细信息

下列改革中,直接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作用的是

A.管仲改革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发生在公元4世纪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详细信息

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事件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8. 详细信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可能叙述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武王伐纣               B.商鞅变法                C.文景之治               D.昭君出寨

9. 详细信息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①国家的统一  ②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之间的交往④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 详细信息

每年的正月十八,南阳市总有大量群众自动到医圣祠参加祭拜活动,表达对一位医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且对我国医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的深切怀念。这位医学家是

A.黄帝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11. 详细信息

从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中,可以得知他们正在学习

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

C.王昭君出塞                                               D.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12. 详细信息

“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西汉末年,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儒教

13. 详细信息

董必武在《谒昭君墓》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的诗句。这里的“胡”指的是

A.匈奴                      B.大月氏                   C.犬戎                      D.西域

14. 详细信息

欧洲人称中国为“丝国”,最早是在中国的

A.秦朝                      B.汉朝                       C.周朝                      D.晋朝

15. 详细信息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租,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要》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        B.举办太学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治理黄河

16. 详细信息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在参观陕西临潼的一处古代文化遗址时赞叹:“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话中省略的是指

A.都江堰                   B.秦始皇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万里长城

17. 详细信息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开始于

A.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                                 B.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说法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8. 详细信息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理念是“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其中之一理念的是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韩非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 详细信息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从历史上看,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六辅渠                   D.白渠

20. 详细信息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                      B.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

C.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                          D.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21. 详细信息

“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这一远古人类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2. 详细信息

2005年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去下图中的地方拜祭了华夏始祖。根据所学知识,该团去的省份应是

A.陕西                      B.山西                       C.浙江                      D.云南

23.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翦伯赞《题昭君墓》

    材料二“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三

      

                           昭君出塞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反映的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一、二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3)结合材料二、三,请你说说昭君出塞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  见下图及文献资料:

      

    材料三  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

    3)据材料二,你认为商鞅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种精神?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出现的历史现象。请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以下历史现象的正确顺序。(将字母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E.新兴的地主阶级想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排序: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