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东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期末考试

1. 详细信息

1.       史书记载“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

A.起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

C.有效抵御了外族入侵       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

2. 详细信息

2.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3. 详细信息

3.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4. 详细信息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5. 详细信息

科举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选官标准是

A.血缘     B.门第         C.孝廉       D.才能

6. 详细信息

唐朝贞观元年,将全国按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五道,置采访使,起监察作用。唐朝灭亡时,全国已有四十多个道。这种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衰落

C.地方行政区划的完善           D.疆域领土的扩张

7.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8. 详细信息

《罗马法原论》:“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注意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蕴含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9. 详细信息

9.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和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B. 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C.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D.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10. 详细信息

10.  美国独立初期制宪核心人物麦迪逊曾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由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此话意在说明

A.反对无政府主义          B.反对外来的统治

C.主张“分权制衡”         D.强调人民主权

11. 详细信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材料表明恩格斯

A.批判德意志帝国的君主专制本质  

 B.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C.指出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D.认为《帝国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

12. 详细信息

12.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13. 详细信息

1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14. 详细信息

马克思在谈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中国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            ,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 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两个后果:原有的旧税捐更加难以负担,此外又加上了 新税捐。”其中“填空”较为合理的是

A.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工厂      B.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通商权

C.两亿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偿      D.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

15. 详细信息

孙中山先生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梁启超先生说:“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他们一致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失败有其偶然性

C.不讲民权没有民主          D.促进中国近代化

16. 详细信息

下图是《时报》在1907826日刊登的漫画。图画中间的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了

A.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剧

C.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D.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17. 详细信息

14.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18. 详细信息

18.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认可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A.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B.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19. 详细信息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① 提出三民主义   ② 领导五四运动    ③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 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 详细信息

20.《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21. 详细信息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2. 详细信息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23. 详细信息

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24. 详细信息

一位美国记者曾感叹:“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次“伟大传奇”指的是

    A. 井冈山会师    B. 秋收起义    C. 第三次反“围剿”     D. 长征

25. 详细信息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26. 详细信息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27. 详细信息

.1945年日本投降后,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底,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28. 详细信息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的罪恶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的抗战地位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29. 详细信息

.1945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30. 详细信息

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1. 详细信息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

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实际是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32. 详细信息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战争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B. 俄国基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    

C. 俄国对外战争是爆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D. 俄国当时没有矛盾

33. 详细信息

.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中,最能反映当时俄国人民迫切愿望是

A.由工人对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       B.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C.没收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

34. 详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A.制定机构不同                     B.所体现的人民民主的原则

C.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D.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35. 详细信息

与下图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次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

B.此次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得以正常召开

D.此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36. 详细信息

下面是四个省级自治区的有关图片,其成立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②③

37. 详细信息

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上,他冲锋在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这段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改革开放实行的初期

C文化大革.命的初期   D1957年整风运动当中

38. 详细信息

下列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其理论依据是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39. 详细信息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实行自治管理和行政自主

40. 详细信息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 和平统一祖国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一国两制”原则             D.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41. 详细信息

中国政府评价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国际会议时说: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是指

A. 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B. 万隆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26届联大

42. 详细信息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的转换,从篆体到宋体,让大家印象深刻。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该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内瓦会议圆满成功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43. 详细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中美关系恶化

②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阻挠中国统一台湾

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使中美关系紧张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4. 详细信息

.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①派遣维和部队              ②参加六方会谈

③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④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5. 详细信息

 “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

A. 扶持西欧国家                B. 遏制共产主义

C. 对付国内共.产.党势力          D. 将美国的意识形态强加给西欧各国

46. 详细信息

 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苏联人的原子弹来轰炸,不如自毁。”莫斯科大学的女学生抱在一起嚎啕大哭,等待末日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任何响声和黑影都会使市民心惊胆颤。这些画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柏林危机     B. 越南战争     C. 朝鲜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47. 详细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48. 详细信息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49. 详细信息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A.多极化格局形成                 B.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C.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D.中苏关系缓和

50. 详细信息

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

A.五极世界格局            B.巨人主宰的迹象

C.多极化趋势              D.经济多样化特征

51. 详细信息

14分)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5分)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革命的胜利经过了哪两次革命分别完成了什么目标?(5分)

(3)材料三中图四、图五两个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4分)

52. 详细信息

11分)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爱魂《他的战鼓振奋起消沉的民气》

报道淞沪战争中中日军队激战的情况。

 
 


2:蔡若虹《全民抗战的巨浪》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4:华君武《榜样》

 

3:周克难《定时炸弹》                      

从日本角度关照中日战争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图1、图2和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4分)

2)结合图3和所学内容,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3分)

请你在(3)和(4)中选做一问。

3)(选做题)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4)(选做题)图1,图2,图3,图4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些著名的漫画,宣传了抗日的精神,也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根据对抗日战争的理解,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作品。要求:1.给作品命一个名字;2.对你的漫画作品有一个简单的文字说明;3.漫画要能反映你的理解和你的观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