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湖南高二下学期高中语文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乡绅到新乡贤

 

    在传统农业社会,常常以“乡绅”或者“乡贤”来称呼乡村中的精英人士。乡绅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结构有关。自秦到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到县一级为止这一点基本上没变。县以下的乡村,其直接的管理事务都由乡绅来完成。能够担任乡绅这一角色的,通常是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社会威望以及文化修养的长者。这一传统的乡村自治方式,被称为“乡绅政治”。在国家意志传达给普通乡民的过程中,乡绅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这样的权力结构与当时的农业自然经济及组织能力是相适应的。传统乡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备众所公认的道德品质。它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提倡的“贤人政治”。从本质上来看,下层的乡绅政治是上层贤人政治的延伸。孔子认为,国家、家庭、个人这三者之间联系的基础在于道德,从个人道德的完善开始,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贤人政治既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也是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尽管上层统治者一直提倡个人道德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但权力的本性也导致它无法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真正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大概只有中国传统乡村的“乡绅政治”。

传统乡绅的底层出身,使得他们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体察民间现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并进一步成为道德典范。这一套乡绅自治体制在小农社会和熟人社会中的运行效果良好,使得传统的乡村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状态。乡绅是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他们在改善民生和谋利桑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乡贤。

乡绅之所以能够被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有极大关系。换而言之,如果皇权的力量深入到了乡村,则乡绅这一特殊群体根本不会存在。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当代中国的农村治理实行的仍旧是自治制度。当代中国的基层政权设置已经下放到了乡镇一级,只是它不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使得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

新乡贤并不通过权威机构认定,也不由政府部门任命,而是由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他们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但又延续了传统乡绅的优秀品质。他们不忘本,有担当,正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贤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新乡贤是中国当代社会中不忘本、有担当的新的社会群体。

B.在孔子看来,治国平天下宏愿的实现基于个人道德的完善,而乡绅主要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来完善自身的道德。

C.传统社会中只有乡绅才能把国家意志传递到民间,要实现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也只能依靠有乡绅参与的乡绅政治。

D.乡绅能被政府、乡民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乡绅一方面是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代表了当地乡民的利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代乡村中有一定经济地位、社会威望和文化修养的长者常被称为乡绅,他们在改善民生、为家乡谋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作为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乡绅政治是真正能够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乡村治理方式。

C.乡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是因为他们本身是底层出身,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深刻地体察民间的社会现实。

D.在当代中国农村仍旧实行自治制度的背景下,新乡贤是由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群体,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社会中,成为乡绅就必须具备众所公认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贤人政治。

B.贤人政治在传统社会是道德和权力管理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是理想中的传统政治架构。

C.传统的乡村社会能够保持长久的稳定,与乡绅的道德典范作用和我国古代社会实施的乡绅自治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D.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比传统乡村社会的乡绅政治更为完善和有效。

2. 详细信息

17.节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    )

①某些人出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与“台独”势力沆瀣一气,公然打出“港独”旗号,催化和扩大“港独”影响力。

②息影多年的大明星这次终于答应了制片人的请求,要担纲这部片子的主演,这一石破天惊的消息传到导演耳朵里时,他兴奋极了。

③一个指挥员应该随时关注战场形势,从大局出发,全盘调度,岂能目无全牛,斤斤计较于这些琐碎小事?

④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艺校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使京剧艺术薪火相传,这是我们的责任。

⑤由于他经常无视单位的规章制度,甚至久假不归,有急事也找不到他,单位领导很不满意。

⑥新出版的两部小说都是反映西部农村题材的,但因两位作家学历不同,出身背景各异,这两部小说的创作风格也迥然不同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3. 详细信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    )

A.每一首民谣,都是时代、地域、创作者们共同造就的产物,都是关于世界的观察、表达和记录,它穿越了时光,永恒地流传下来,一代又一代。

B.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获果实,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该卷起裤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种、耕耘,直到收获的那一天。

C.要想留下传世之作必须用心写,经典名著大多是用心或者是用心又用脑写成的,这个评论表明,光用脑子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传世巨作的。

D.韩国周边大国林立,又深陷半岛问题的风暴眼,处在朝核问题的最前沿,能否把握好外交是韩国保持繁荣稳定的关键锁钥。

4. 详细信息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    )

近来,明星话题频繁引发大范围高度关注。    是结婚离婚,还是自杀吸毒,    是维权投诉等等,总能让亿万网民在朋友圈“刷屏”。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接受公众监督,在情理之中。    在舆论场上明星话题的持续热议是“价值倒挂”      “价值所在”,官方面对明星相关话题该如何回应处置、舆论是否会干预公共决策等也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这    也说明网民的表达也正“日渐理性”,网民的心态正慢慢成熟。

5. 详细信息

 ()文学类文本阅读(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舅舅的鼓

谢志强

    我刚进村子,就碰上了舅舅。难道他知道我要回来?可是我没对别人提起过回村的事儿呀。舅舅一副蔫不唧的样子,像一株正在枯萎的老树。我说:舅,你还好吗?

    舅舅抚抚胸口,说:心不行了,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停止跳动。

    我说:舅舅,你不是好好的吗?

    舅舅仿佛抓住个救生圈,把我又薄又嫩的左手握在他又厚又大的右手里。那一年,奇冷,他抱着我,还用棉大衣裹住我,我想舅妈缝制棉大衣时也把我考虑进去了。我的手在他的手里跳动。

    我不能生硬地抽出我的手,任凭他紧紧地握着,握出了湿汗。看样子,他没打算往家走。我乖乖地随他走出了村庄。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儿。

    绕过一棵树时,我紧走几步,因为路只容一个人过,我趁机抽出我的手。我已不习惯被那么握着。不过,我立刻感到了一种节奏的消失,像鼓点突然停止——舅舅的鼓点。

    舅舅走在我的前边。小路两边的草像无数双小手,在阻挡我前行的腿。

    我拉住舅舅的手腕,我想重新体验鼓点的节奏。我说:舅,当心。舅舅的脉搏有力,像一个小伙子的心脏。舅舅说:这里憋得慌,有时候,晚上躺下,我担心,早晨我的心还能不能跳动。顿时,我想到,舅舅、舅母婚后,一直没生小孩,每次回村,舅舅总是拿着鼓,像早已准备好欢迎我那样,他一敲,小孩就从房子里小巷里冒出来。那时,要找舅舅,只要听鼓声,鼓声在哪里,舅舅就在哪里。我说:那个鼓呢?

    他说:你舅妈把鼓面割破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你舅妈说……鼓能当饭吃?越敲越穷……把鼓槌丢进了灶……你舅妈心烦。

    舅妈一直以为是鼓占据了本该是孩子的家——鼓克孩。我说:舅妈当年看中你,不就是冲着你击鼓击得漂亮吗?

    他说:可能……你舅妈说得有道理。一个男人,不管地里山里的事儿,鼓声不能鼓舞庄稼生长……有时候,我悄悄敲盆子拍凳子,但不能叫你舅妈发现,我真的很没出息吧?

    我说:舅,我是听你的鼓声长大的呢。

    他说:可是,我老了,你们那些年轻人一走,我老得快起来,我想,敲敲鼓,那样就不会老得那么快,你舅妈听了好心烦。

    我说:鼓呢?舅舅拉住我的手,似乎生怕我离开他。树呀草呀逐渐茂密起来。我的手在他的手里,合着他的脉搏,“咚咚”跳动。好像舅舅正敲着一面鼓。

    他说:散伙了!我们几个老头,总不能奏给自己听吧?没了我的鼓,他们的锣呀,二胡呀,都不出现了,等着老到头吧,你都长得这么大了,我还能不老?

    我说:舅,要不,你住到我那儿去,艾城广场也有自发的乐队。

    他说:我在山窝窝里待惯了,没有鼓,我拿什么去凑热闹?

    我说:舅,你的心里那面鼓还是很劲还很响亮呢。

    他说:你能听见?

    我反过来握住他的手,说:你的手透露了秘密。

    舅舅停住脚。眼前一片坟墓。不是清明,外公外婆的双穴坟前有烧过的冥纸,还没被风吹乱。旁边,有一个新坟,很小的一个土包,没有墓碑。

    我说:这是谁家的小孩死了?舅舅说:我的鼓。

    鼓坟前有一株大拇指粗的幼树,几片叶子,绿亮绿亮,像小手在鼓掌。

    舅舅说:当年,你外公就靠着一面鼓.讨个生活,落户在这个村庄,现在,这面鼓,死了。它比你外公的年岁还大,可它还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我想说不要怪舅妈,不过,我默默立在鼓坟前,什么也没说。

舅舅对着鼓坟,拍拍自己的心口,像敲鼓那样。他说:我没能护住你,让你死在我前头。他又对相邻的外公的坟头,说:爹,儿不孝,没能保住你留给我的鼓,那声音,人家都不爱听了,嫌它太吵,小孩能不吵吗?我小时候够吵的了,你没嫌过我。

    我提醒舅舅,该回家了。太阳即将落山。四下里又凉又暗。

(选自《百花园}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    )

A.小说叙述了舅舅与鼓的终生亲密关系,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谱写了一曲走向衰亡的乡村文明的挽歌,启人深思。

B.小说中的舅舅是一个酷爱击鼓的有着浪漫情怀的人,然而舅妈嫌他击鼓是不务正业,为此舅舅不得不埋葬了他心爱的鼓。

C.舅舅不愿意跟“我”到艾城去,说明他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没有鼓,我拿什么去凑热闹’’只是他的托词而已。

D.文中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写出舅舅的衰老、不甘、渴望和无奈,结尾的环境描写,则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5.小说中的鼓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6.小说中的“我”这一形象的设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6. 详细信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施立松

    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沱江河畔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熊希龄幼时即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一本《三字经》,三四天就能背熟,“神童”之誉,不胫而走。稍大,又凭满腹才情,名满三湘。

    二十四岁,熊希龄顺利中了进士,与张謇同榜。更有幸的是,在殿试时,光绪帝很欣赏他的文笔,在他的考卷上用朱笔御批:“笔摇五岳,气行全球,横扫五大洲,杰作也。”年纪轻轻就被“点翰林”,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前途无量。可是,春风得意的熊希龄还没来得及勾画人生,锦绣前程就生生地被雨打风吹去。

    就在他入翰林院不到两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腐朽如槁木的清王朝,已承载不了他的理想之舟,“分道扬镳”成为必然。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还是潺潺流淌的沱江水收容了这个才子失落的心。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

    寒来暑往,岁月更替,静待中的熊希龄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国内立宪呼声如浪潮高涨,一向闭关自守的清廷和心扉紧闭的西太后,迫不得已派遣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新任湖南巡抚端方就是其中之一。端方与袁世凯、岑春煊、张之洞一起,号称清末四大能臣,一度支持戊戌变法。端方非常爱惜熊希龄这位才子,一旦机会来临,他就大力保荐。就这样,熊希龄充任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

    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又奏调他任东三省屯恳局会办兼奉天造币厂总办。东三省的经济,在他的长袖善舞下,如雨后春笋,一派生机,熊希龄的头上,也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湖南前后三任巡抚都非常赏识熊希龄。三任巡抚中,端方、赵尔巽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陈宝箴是维新派骨干,他们的竞相举荐,足以表明熊希龄这位“三湘有为之士”的才识和能力。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粉饰太平,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熊希龄以“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的原则组阁,熊氏内阁有“第一流人才内阁”和“名流内阁”之称。这届内阁不是浪得虚名,真可谓人才济济:熊希龄为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孙宝琦为外交总长,朱启铃为内务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汪大燮为教育总长,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张謇为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周自齐为交通总长。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自然渴望有番作为,他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

    可是,袁世凯让熊希龄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当他的目的达到后,“名流内阁”便沦为累赘。熊希龄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才华横溢,有谋有略,处处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中。

    熊希龄和那个时代的一群人的命运,都输给了那个乱世。熊希龄开始筹办香山慈幼院,穷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这个转身虽不华丽,甚至有些无奈和凄怆,但民国从此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大家,使得乱哄哄的世道,有了一处安宁的荫蔽,风雨凄迷的漫漫长路,有了一个歇息的长亭。

    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打造成一所特殊的学校,一座新式教育的试验园地。慈幼院与其他国民学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推行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舍一”的教育体制,并且对孤贫儿童的衣、食、住及学习、生活用品全部免费。慈幼院的教育理念和创办实绩,为当时社会所公认。它自婴儿教保园,而小学,而中学,而补助升入大学,贯彻全部教育阶段;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施,“学校与工厂齐办。小学得职业陶冶,初中得职业试探,高中得职业专修”,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的先河。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丹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输送给抗日意识较强的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说:“在此抗战时间,乃千载一时之机会,吾人不于此时努力尽责,更待何时?余意少壮青年,亦须于此时磨炼困难,为国服务,读书何为?逃难何为?

    熊希龄是决心奔赴国难的,他做好了死在战场上的准备,他办的两件事格外引人瞩目:一是为自己在香山建了生圹;二是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充慈善教育事业。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出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孤贫儿童,走了。

(《名人传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    )

A.熊希龄曾与张謇同榜,在科举考试中,深受光绪帝的赞赏,考卷还得到光绪帝的朱笔御批,真可谓春风得意。

B.在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并协助其推行新政。

C.熊希龄是中国慈善教育的开拓者,经营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

D.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将慈幼院适龄的学生送给冯玉祥做后备军,并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报效祖国。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    )(    )

A.熊希龄出生于显赫的家族,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表现出聪颖的智慧,享有“神童”之誉,名满三湘。

B.熊希龄中进士点翰林步入政界,仕途一帆风顺,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得到端方的大力保荐,充任随员。

C.熊希龄经历国外游历后,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经验,治理东三省时,经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令人惊叹。

D.熊希龄雄心勃勃,渴望有番作为,组建一流的内阁,人才济济。却被袁世凯所欺骗,一番付出,付诸东流。

E.当熊希龄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时,用捐出家产的实际行动支持抗战,无怨无悔,将温暖送到了人间。

9.蔡元培先生撰写的一副对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稚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君一出天下暖”的认识。(5)

                                                                                         

7. 详细信息

 ()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周,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日:“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臣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    )

A.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B.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C.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D.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日/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发行的“宝券”“会子”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来也泛指一般的纸币。

B.《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C.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胡晋臣政治才能突出。他得到了制置使范成大的推荐,并受到孝宗的召见。他能够明确阐述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很快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人刚正不阿。他敢于上奏论述皇帝亲信的大臣受恩宠弄权的情况,皇上为此醒悟,从此近臣也十分害怕。   

C.胡晋臣进言也难免失当。侍郎林栗弹劾朱熹不接受任职的行为十分傲慢,胡晋臣上疏挽留朱熹而排斥林栗,遭到人们的议论。  

D.胡晋臣对大宋尽忠职守。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辅政,竭诚开导皇帝切中事理,死于官任之上,可谓竭忠尽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5)   

                                                            

  (2)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5

                                                             

8. 详细信息

 ()古代诗歌阅读(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  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    )(    )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

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

E.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9. 详细信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5个字。(5分)

从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效果来看,作家进行创作并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自我陶醉,使作品束之高阁,①                                    ,为社会民众所广泛接受和认可,以实现作品的存在价值。文学作品应满足社会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社会文明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②                  ,这些可以说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最终目的和成效。也正因此,③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发展,成了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之所在。

10. 详细信息

21.阅读下面的 两个图标,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一)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关于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的统计表:

学生类型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发病率

22.78%

55.22%

70.345

(二)关于近视眼形成最主要原因的调查表:

原因

看书或写作业时间过长

长时间盯看电子产品

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

地方看书

饮食不合理

不认真做

眼保健操

比例

32.68%

30.66%

20.32%

10.12%

6.22%

1)用一句话概括图表(一)的主要内容。要求不得出现具体的数字。(不超过20字)(2分)

                                                                                          

2)根据图表(二)的内容,针对近视眼的形成原因,给出两条关于预防近视眼的建议。(4分)

                                                                                          

11. 详细信息

 ()名篇名句默写(5)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1)韩愈在《师说》中用“                          ”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诗经·氓》中用水和低洼的湿地比兴,描写任何事物都该有边际的句子是: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来反衬人行艰难的句子是:                    

12. 详细信息

四、写作(60)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

201610月,广西南宁的一位男子,在失恋后录制的一段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因为他的地方口音,“难受想哭”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而后,“蓝瘦香菇”在网络走红,甚至有商家迅速抢注这四个字的商标。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虚拟的网络世界打破了很多现实社会的规则、藩篱、禁忌和约束,且有着病毒式传播的便利。“蓝瘦香菇”的流行,无异于一场滑稽戏。

根据上述材料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发表你的见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