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河南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政治期中考试

1. 详细信息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A.哲学的发展与大自然有关                B.一切知识都是人们处理与世界关系的结果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对世界的思考  D.认识与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

2. 详细信息

“哲学总揽一切,总括一切,仰观宇宙之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段话说明

   A.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规律     B.哲学是一门包罗万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C.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

3. 详细信息

面对旱灾,有人打井找水,有人人工降雨,但有人却求神灵保佑,还有人听天由命。这说明

   A.人们各自信仰的神灵不同               B.人们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

   C.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世界观           D.世界观不同,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4. 详细信息

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意思是

   A.只有现世才有智慧                     B.人人都有智慧

   C.哲学是哲学家独创的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5. 详细信息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6. 详细信息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下列选项蕴涵哲理与此一致的是

   A.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7. 详细信息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 详细信息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是

   A.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         B.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9. 详细信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10. 详细信息

孔子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孟子认为:“万事皆备于我。”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

11. 详细信息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万能论

12. 详细信息

荀子曰:“天又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与此体现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13. 详细信息

“揠苗助长”,其结果事与愿违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D.人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4. 详细信息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有了人脑不一定有意识,这是因为

   A.人脑只是意识的“加工厂”         B.意识只有部分内容来自于人脑

   C.意识不一定是人脑的产物           D.人脑不一定是健全的人脑

15. 详细信息

201161日,面世660年,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得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中国十大名画《富春山居图》在构图上注重近、中、远景的处理,留有大片空白,形成生动又不乏严谨的结构,使山水布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简约明快。这告诉我们

   A.成功的艺术创作必须完整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 

   B.艺术创作来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C.既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艺术整体化

   D.意识在画家的创作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16. 详细信息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 详细信息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 详细信息

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鬂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该词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 详细信息

著名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说道:“从前,时间旅行是作家的专属领域,严肃的科学家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但是现在,在严肃的科学期刊,可以看到优秀理论物理学家撰写的对时间旅行可行性的分析文章。”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的        ②社会科学规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向

   ③艺术想象可以启迪科学思维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详细信息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它可以自由穿过地球,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而难以捕捉和探测,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其实早在1930年著名物理学家泡利 (194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就预言了这种神秘粒子的存在,但科学家用了25年的时间才证实了这一预言。这主要体现了

   A.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具有预见性,能正确指导人们的活动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穷无尽的

21.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这启示我们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2. 详细信息

钱学森在美国期间,在他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确定的真理会被推翻  ④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 详细信息

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 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4. 详细信息

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 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木桶理论”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回答25-26题:

25. 详细信息

右图漫画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A.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B.关键部分的功能状态会对整体起到决定性作用

   C.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D.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受整体的支配和制约

26. 详细信息

但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你把木桶倾斜放置,并且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C.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认识的创新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7. 详细信息

在高三复习阶段每天都有诸多的学习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这常常让我们手忙脚乱。如果善于按照下图所示对我们的学习任务进行管理,并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任务,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

I指重要且紧急的事   

Ⅱ指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Ⅲ指不重要但紧急的事

    Ⅳ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

28. 详细信息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地区选择在东北,因为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长期实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很复杂。东北的问题对全国来讲带有典型性,东北试点的成功经验,可以逐步向全国推广。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9. 详细信息

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官员只懂得GDP不行,还要懂得CDC(疾病控制中心)。”“只注重经济发展,不注重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的民族肯定站不稳。”从哲学上分析,这里强调的是

    A.要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           B.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C.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30. 详细信息

“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下列与“蚂蚁效应” 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A.巢覆卵破                         B.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C.吐故纳新                         D.绳锯木断

31. 详细信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如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这些都包含或体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请结合这些重大战略思想,说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32. 详细信息

材料一: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我国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航天向载人空间站迈进,开启了航天新时代;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地实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国目前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讯、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材料二:“蛟龙”号的诞生和启用实现了中国古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2012627日,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科研人员说:“我们要有冒险精神,但绝不当赌徒。”,“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中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运用“意识的作用”与规律的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33. 详细信息

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五年计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

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

二个“五年计划”,以下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过程。

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知识分析“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所蕴涵的哲理。

34. 详细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的专著中,尖锐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某高二同学颜某暑期对自己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计划,下表是他暑期的主要安排及其实际效果。

主要安排

实际效果

利用暑假恶补数学。

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但其他学科的学习受到影响。

每天安排2小时打篮球或者上网。

由于约束不了自己,常常打篮球或上网超过4小时。

实施魔鬼瘦身计划(每天主要吃水果和喝水)

体重有所下降,同时患上了轻微的厌食症。

参加2次社会实践活动。

应付任务,收获不大。

请运用有关哲学道理,分析该同学在暑期安排实施中效果不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