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18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在线做题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
A. 动物的习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B.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C. 文化可以是人们想象的产物 D. 文化对人有重要影响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 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 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 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很多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把校训、校歌、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让墙壁说话”。这样设计的原因是
①文化氛围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理论的创新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海南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仅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导致了奴隶社会的最终解体。这充分说明
A.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
B. 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的重要条件
D. 文化是影响社会制度更替的决定性因素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祭祀文化历史悠久。《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字原来左边的部首是“示”,右边为“豊”,行礼之器也。他们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给天呈上最好的礼物和食物,即祭祀。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①汉字是凝固的艺术
②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③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
④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宗教、医学、哲学、天文、地理等。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这体现了
A.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更大
B.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
C.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D.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其留存之丰为世界仅有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干阑式建筑” 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选材上,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加工为一身。“干阑式建筑”
A. 集中展示了当地的民族文化
B. 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核心力量
C. 体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D.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国家领导人强调,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民族精神为中国梦“塑心”“聚能”。这一观点是基于
①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族精神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
④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全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内涵是
A. 爱好和平
B. 勤劳勇敢
C. 自强不息
D. 团结统一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7年7月30日,人民解放军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建军90周年大阅兵。我军将士列阵沙场,你战斗姿态,接受检阅,用阅兵的方式重温军队的光辉历史,展示军队的战斗力。朱日和大阅兵
①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注入了新的内容
②蕴含着古今不变的爱国主义共同内涵,提振了民族精神
③展现了国威军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④其高昂奋进的精神力量,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有人因“花之隐逸者”而爱菊,有人因“花之富贵者” 而爱牡丹,有人因“花之君子者”而爱莲。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丰富文化产品的类型
②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
③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产品
④使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说,经典文化就如同一坛老酒,放在墙角,拍拍尘封的泥土,沁人心脾;流行文化就如同杯白水,放在手边,饥渴难耐,抓起透明的水杯,清爽宜人。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经典文化因历史悠久而具有更高价值
②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可相得益彰
③提高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能促进文化健康发展
④文化发展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虚假信息众多,甚至造谣传谣;非法开展网络公关,扰乱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窃取贩卖网民个人信息,威胁网络安全等。这要求我们
①关停非法网站,消除网络对人的不利影响
②运用科学技术,改变文化发展方向
③提高辨别异质文化的能力
④在复杂文化中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评论指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栏目的成功告诉电视媒体人,应肩负起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使命,坚持文化追求,以更冷静、更专业的态度打造出更具高度、深度、恩度的精品栏目。由此可见,好的文化类栏目应该
①以市场为导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奏响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④运用先进技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识在使人明智的同时,也会衍生出美德。道德的步伐是追随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前行的,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渴求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的出现。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科学文化修养可以消弭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冲突
③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思想道德修养
④科学文化修养的意义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是基于
①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②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③思想道德建设应与传统道德相承接
④思想道德建设以提高社会公德为重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磊在《中国好声音》翻唱马崸《孤岛》专辑中的《南山南》民谣作品,迅速蹿红,占领QQ音乐巅峰榜流行指数首位。好声音平台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而民谣本身诗意、流行、远方、淡泊的魅力则是让其大放异彩的根本原因。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现代媒体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②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名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助推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
④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③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当代中华文化既有“魂”又有“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魂”,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等是“体”。“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下列有利于“强魂健体”的措施有 ( )
①免费开放文化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
②要奏响大众文化这一主旋律
③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
④发挥金融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被俗称为“好人法”的这一规定( )
①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将会推动良好风尚的发展
④将会提高对救助人的道德要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北京申办冬奥标识(下图)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的形象、冰雪的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的两点顺势融为2022,生动自然。这一设计

A. 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 使汉字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D. 表明设计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3. 详细信息
京剧的诞生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京剧是徽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营养的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黄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
(1)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原因是什么?及对待京剧我们要持什么样的态度?
(2)京剧的发展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继山东、河南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中小学必修课,浙江省也迎来了一门新的必修课。本学期起,浙江省从小学五年级开设中医课,作为地方必修课程。目前60万册教材正加急刊印,出炉的首批10万册已经在路上,不久将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
对此,社会各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支持者和反对者。
支持者认为,中医是国粹,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从小耳濡目染,有利于掌握中医常识、修身养性,自觉成为中医文化传承者。
反对者却担忧,以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思辨能力无法理解中医的精髓,开这门课只会有名无实。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应该贴近学生、学校实际,“不在云端舞蹈,贴在地面行走”才是教育改革的出路。
中医进小学课堂,你支持还是反对?请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