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东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61、制度创新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KS5UKS5U]

1)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革命取得的创新性成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成果在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体现。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实行的中央官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官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威廉姆斯《中央王国》

3)据材料三,指出其反映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概括其历史影响。

2. 详细信息

60.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3. 详细信息

59.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4. 详细信息

58. 2015年颁布的国家司法考试大纲中罗马法作为考试内容赫然在列,并依据其重要性分别作了解、理解、熟悉三个能力层次要求。考试大纲的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彰显了罗马法

A.司法注重超越时空                                          B.符合我国的司法制度

C.便于区分考生能力                                          D.追求理性的核心精神

5. 详细信息

57.《十二铜表法》规定:精神病人无保佐人时,对其身体和财产由族亲保护之;无族亲时由宗亲保护之。监护人不忠实的,任何人都有权诉请撤换;其侵吞受监护人财产的,处以双倍于该财产的罚金。材料说明罗马法

A.注重维护公平、公正                                      B.注重财产权的保护

C.主要保障贵族的利益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6. 详细信息

56.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他们自己的法,称之为市民法;根据自然原理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称之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因而,罗马人民一方面使用它自己的法,一方面使用一切人所共有的法。”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十二铜表法》不是市民法                            B.公民法由罗马全体公民参与制定

C.万民法以自然法原理而制定                          D.万民法保护罗马所有居民的利益

7. 详细信息

55.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B.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                                  D.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8. 详细信息

54. “耐克逊”(nexum)是《十二表法》中用来表示“契约”的用语,它的本意是“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行为”,它的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交易当事人亲白到场,说出规定的套语,履行铜片的交付手续,而且还要有五位证人和一位司称到场作证,此时交易方为有效。“耐克逊”表明罗马法

A.注重建立公正诚信的商业秩序                      B.对民事行为有严格的形式要求

C.本质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利益                      D.严格禁止公民的私下交易行为

9. 详细信息

33.据记载,武则天时期,御史中丞宋璟频论朝政得失,武则天三次欲派其出使,以求耳根清净,但宋璟均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为由拒绝。这一记载反映了

①御史中丞的设置使君权受到了制约 ②监察官员的设置使政府得以规范执政

③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 ④监察制度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君主统治

A.雅典民主是超越了阶级的民主                      B.僭主政治的基础是农民和市民

C.城邦制国家公民的概念模糊化                      D.僭主政治蕴含了一些民主因素

10. 详细信息

3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11. 详细信息

31.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12. 详细信息

30.《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13. 详细信息

29.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14. 详细信息

28.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5. 详细信息

27.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16. 详细信息

26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7. 详细信息

2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18. 详细信息

2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9. 详细信息

2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20. 详细信息

2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1. 详细信息

2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2. 详细信息

20.《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23. 详细信息

19.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24. 详细信息

18.《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25. 详细信息

16.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26. 详细信息

15.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7. 详细信息

14.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8. 详细信息

13.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诸卿

29. 详细信息

1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30. 详细信息

1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31. 详细信息

10.秦廷有集议之制,例如始皇时议帝号、议封建、议刻石功德、议封禅。集议之制为两汉所继承。朝廷每逢大事,君臣集议。这一制度说明

A.相权扩大威胁皇权。                  B.朝廷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C.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皇权尚不稳固

32. 详细信息

9.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春秋

  时期,孔子却提出对民“以礼,(使民)有耻且格”。这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的延续                    B.传统周礼的瓦解

C.家国体系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3. 详细信息

8.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目录部分如下

第一章: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第二章:黄河下游之新王朝

第三章:封建帝国之创兴

第四章:霸政时期

第五章:军国斗争之新局面

第六章: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其中的封建帝国指的是:

A.周          B.秦             C.汉           D.唐

34. 详细信息

7.下列对西周至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分封现象至秦以后不复出现            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C.中央行政体制高度成熟                D.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已经消除

35. 详细信息

6.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 “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A.中央集权      B.规范历法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

36. 详细信息

5.下列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B.“国”与“家”密切结合

C.触动了世卿世禄制度              D.消除了贵族内部的矛盾

37. 详细信息

4.“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材料论述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

38. 详细信息

3.《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上述史料反映的分封对象是

A.先代贵族    B.同姓亲族     C.殷商降族      D.异姓功臣

39. 详细信息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

A.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管理制度  B.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解决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矛盾

40. 详细信息

西周建立以后,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宗”相对应的是

A.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局面        B.保障了各级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地位

C.成为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D.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影响深远

41. 详细信息

17.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    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